目前分類:育兒 成長教育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兒童看電視,爸媽態度及要領

太早讓寶寶看電視影響很大。
由於寶寶的眼睛正處於發育階段,
如果整天讓寶寶電視,
除了影響孩子的視力,
對寶寶的成長跟學習都有不良的發展,
如何讓孩子正確接觸電視及該注意哪些問題,
家長們一起來關心。

請家長切記別把電視當保姆

“電視寶寶”的四種不良表現
1、害怕生人:
害怕生人,會妨礙他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看電視只要睜著眼睛看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對方的問題,也不需要跟對方有什麼溝通。
長時間對著電視,缺乏跟別人的交往和溝通,寶寶會變得膽小,也會喜歡上電視這種不需要他做出反應的溝通方式。

2、沒有笑臉:
寶寶會笑是一種本能,可是如果長期不訓練,這種本能也會消失。
跟爸爸媽媽交流的時候,爸爸媽媽臉上豐富的表情會帶動寶寶的表情,而電視是個冷冰冰的機器,跟寶寶沒有互動和交流。
看著圖像時,管理笑臉功能的前頭葉的活動慢慢下降,所以笑臉也就隨著消失。

3、說話晚:
如果寶寶只是一味看電視,根本達不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電視寶寶的一大壞處就是說話晚,不會與人交流。
對著電視,哪有可能進行語言交流呢?寶寶的眼睛對著屏幕眨都不眨,更別說對爸爸媽媽的詢問做出反應了。
寶寶的語言是從與身邊人溝通時獲得的,語言是雙方性的,需要聽和說的人互相溝通才能進行。

4、容易暴躁:
每天沉浸在電視裡的虛擬世界,寶寶的性格和脾氣會有很大的轉變,再加上對電視以外的人和物比較陌生,膽子也越來越小,就容易讓寶寶脾氣暴躁。
一旦有什麼事情不順他的意,就會爆發出來,並且喜歡躲回電視那個虛擬世界裡。

6招讓孩子不再每天黏電視

1、事先訂好看電視規則:
先說好規則,可減少爭執和賴皮的機會。比如說,週末就和孩子討論下周可看哪些節目,還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作業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作業,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

2、用好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的家長發現電視節目並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內容,願意花錢購買或租借優質的DVD當孩子的教學工具。

3、把電視和遙控器藏起來:
自從人類有了電視,它似乎就霸占了客廳最重要的角落,但現在最新的潮流卻要把電視推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減少它的誘惑。
美國“關機聯盟”就不斷倡導,把你們家的電視連同遙控器都一起藏起來。
如果不習慣家裡突然沒有電視的聲音,不妨打開收音機,利用音樂和有趣的廣播節目當家裡的背景音樂。

4、別在孩子的房間放電視:
現代人的家裡都會有一台以上的電視,理由是讓家中不同成員各取所需。
但如果在孩子房裡也放電視,只會讓孩子和家中其他成員更疏遠,也會影響他們學習和睡覺的時間。
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是否看了不健康或不該看的節目。

5、別把電視當保姆:
別因為無暇陪伴,就把孩子丟給電視。
相反的,可請孩子來分擔一些家務,比如一起準備晚餐、打掃房間等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和孩子變得更加親近了。

6、家長要以身作則: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比如參加各種活動或遊戲、一起運動健身等。
更重要的是增加與孩子互動相處的時間。

寶寶看電視6大注意事項
1、寶寶和電視機保持一定距離,一般來說是電視機屏幕對角線的4~6倍。屏幕較亮時,距離可以適當再遠些;屏幕較暗時,看的距離可以適當近些。

2、最好讓寶寶坐在電視機的正前方,如果坐在旁側,觀察角不應少於45度。

3、電視機安放的高度要合適,電視機的屏幕中心最好與寶寶的眼睛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或稍微低一些。

4、晚上看電視時,不要把燈全部關上,而應讓房間保持一定的亮度,比如開一盞3~8瓦的燈,但不要讓光線直接照射在屏幕上。

5、每次不宜看太久,一般看半個小時就該休息了,讓寶寶看看遠景,以免眼睛過度疲勞而影響視力。

6、選擇合適的節目。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考電視節目預告,並和他們討論,讓他們幫助你選出最適合你看的節目內容。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訣竅幫助準爸爸更了解孕媽咪

你是正等待老婆懷孕的老公,還是已經在照護孕媽咪的準爸爸呢?心情如何?在享受喜悅心情的同時,內心是否也有些焦慮不安?

如何照顧可讓孕媽咪感到安心,得到舒適感?其實讓孕媽咪保持心情愉快是不二法門!準爸爸的耐心陪伴是孕媽咪最想要的關愛方式。 

1.陪同一起去產檢
產檢是為了了解胎兒的發育狀況(頭圍、手長、腳長和心跳聲等等)是否正常,可以直接從超音波顯示的畫面看到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情形,是在睡覺還是正在手舞足蹈,或是正對著你微笑打招呼呢!如果爸爸平日上班較忙碌,可以選擇假日陪同去產檢,與老婆一起感受這美妙、驚喜的時刻。

2.耐心傾聽與包容
懷孕期間的女人,無論生理與心理都有很大的變化,情緒也相對起伏不定,也許看在準爸爸的眼裡,無法感同身受,但她很需要你的關愛去度過每一階段的改變。即使是摸摸她的肚子或對寶寶說說話,孕媽咪都會因為你的參與和關懷感到很安心,同時亦可培養準備當「父親」的角色。若遇孕媽咪情緒不穩定時,試著耐心傾聽,有時她只是想宣洩壓力與不適而已。

3.分擔做家務
初期胎兒的狀況會較不穩定,請讓孕媽咪不要提重物或太勞累,所以分擔家務是很貼心的作法,不過記得向她說出口唷!這麼做可讓她深刻感受到你的用心與分擔的意願,例如:「垃圾我來倒嘛」、「衣服我來洗呀」、「地板我來擦就好」等等,其「主動」幫忙是很實際的行動力。

4.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胎教
在孕期約20週左右,寶寶開始可以聽到媽媽以及外界的聲音。孕媽咪可聆聽讓自己可以放鬆或愉悅的音樂,偶而向寶寶敘說為什麼這音樂讓妳開心,例如:「這是爸比求婚時唱給媽咪聽的歌,所以現在有了你喔…」與寶寶建立互動。

爸爸也可對寶寶說:「我是爸爸」、「爸爸下班回來了」、「今天有沒有乖乖」讓他熟悉你的聲音,感受你的關愛,同時也讓媽咪體會你的參與感。

5. 孕媽咪懷孕中期的身體變化
從孕期20週左右開始,媽咪會開始出現肚子脹硬、腰痛、腿部浮腫或抽筋等等,這些狀況也是寶寶在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凡事不要太勉強自己。

爸爸可以適時為媽咪按摩,舒緩腿部浮腫。尤其是當媽咪大聲嚷嚷:我腳抽筋了!!!爸爸千萬別嚇到,記得立即放下手邊的事物,替她按摩舒緩。

6.即將迎接寶寶誕生的懷孕後期
越到懷孕後期媽咪的肚子越來越大,不方便自己穿鞋子,爸爸可以貼心準備容易穿脫的鞋;晚上睡覺時可能會不容易翻身,就需爸爸協助;為了讓分娩較順利,爸爸可以陪媽咪散散步。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CoCo / 2014-02-05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兩個媽媽、兩個寶寶,年齡相同,行為和性格大不同,提供給大家參考如下:

 

第一個寶寶,媽媽不相信他的眼淚。

第一個寶寶,他除了在智能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外,性格與行為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特別是在與媽媽的配合行為方面做得十分好。

如果媽媽要暫時離開,讓他獨自待一會兒時,會告訴他:當錶上的時針指向某個數字時,媽媽就回來了。這位寶寶會十分平靜地接受,沒有絲毫的膽怯與不安。

這位寶寶的媽媽,在介紹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時,特別談到對於孩子自律行為的培養。在寶寶七八個月時,這位媽媽就已經開始認真地培養孩子,要按照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喜好。

那時如果帶寶寶去超市,寶寶會拿一些喜歡的玩具抓在手裡玩。媽媽允許他在超市裡時玩這些玩具。但要離開超市時,媽媽就讓寶寶把手裡的玩具放回去。即使寶寶不願意,媽媽也堅持,告訴他:只有媽媽付了錢的東西,才能帶走,不付錢,就不能把玩具帶回家。

再大一些,媽媽就要求寶寶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給家裡其他人吃,如果親人不在,也要求他留下來。同時要求寶寶自己按照與媽媽約定好的時間看電視、約定好的時間去玩、或約定好的計劃購買寶寶想要的東西等。

媽媽堅持並遵守這一約定,即使寶寶忘記了他想買東西的約定,媽媽也會提醒他,並依計劃帶他去買回來。

久而久之,寶寶習慣於這種約定的方法,很多自己要求自己的好習慣就建立了。如:說好只看十分鐘的電視,到了約定的時間,寶寶就會自動關上電視。即使大人不在旁邊,他也一定會這樣做。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同樣的約定方法,媽媽也用在對寶寶行為的要求方面。

媽媽不允許的行為,如果提出了要求,媽媽就一定要堅持,不能出現前後要求不一致的做法。由於寶寶已經習慣於相信媽媽的話,因此對於行為方面的要求,多數會按照媽媽的指示去做。

但一定會有反抗的情況出現。當寶寶出現情緒激動地反抗,以哭鬧來堅持不合理的要求時,這位媽媽並不妥協,既不與寶寶一樣情緒化地責罵他,又不以冷落來處罰,而是十分幽默地以寶寶平時最喜歡的數手指遊戲,來強調自己的要求——她一邊用單手數手指,一邊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哭、也、沒、有、用,媽、媽、不、相、信、眼、淚。」

當寶寶看到媽媽的幽默,看到媽媽在學他自己,往往就破涕為笑,不再鬧下去了。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第二個寶寶,媽媽輸給了眼淚,也阻礙了寶寶的能力發展。

第二位寶寶,他隨時都會以激烈的方式表達強烈的個性和喜好。無論誰說了什麼,只要不合意,就堅持不做,並且會以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認真觀察一下媽媽面對寶寶哭鬧時的處理方法,要嘛束手無策地妥協,不然就是與寶寶一樣情緒衝動地責罵,結果可想而知,只能使寶寶的這種情緒與行為方式愈演愈烈,並逐漸形成習慣。

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讓寶寶身邊的教育者很頭痛。他的配合行為少而反抗行為多,既影響他的性格成長,更影響他的能力發展,因為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會伴隨著對他人的觀察、領悟與模仿,他的不配合行為嚴重地阻斷了這個學習過程的基礎,也就無法達到高效益的學習。

可見,相信每一位媽媽都希望像第一位媽媽那樣,幫助寶寶建立起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做「不相信眼淚的媽媽」其實沒有秘訣,能做到以下幾點就行:

與寶寶建立一種十分信任的關係。

媽媽相信寶寶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只要方法得當,寶寶就能夠很好地完成媽媽希望他做到的自我約束。同時,寶寶也與媽媽之間達到十分信任的程度:寶寶相信媽媽所說的話,即使媽媽有事離開,寶寶也相信媽媽的話能夠給他安全感,而不至於感覺害怕。

這種高度的相互信任感,正是心理學認為的最佳親子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的表現。

媽媽要有明確的是非標準,並且前後一致地堅持標準。

媽媽的堅持,就是在持續地鼓勵寶寶進行自我管理。

這種堅持過程既包含有對寶寶所取得成績的關注與肯定,也包含對寶寶無理要求的拒絕和懲罰。特別是後者,往往是媽媽不易完成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當寶寶不合理的願望很容易實現時,就會認為這是應該的。當家長向孩子的無理取鬧投降的時候,其實是在教孩子把自己的精力用來控制那些照顧自己的人,而不自己照顧自己。

要為孩子設立界限,讓孩子品嚐自己行為的後果。但設立界限不是情緒衝動的後果,而是智慧、經驗和愛心的過程。

要有約束寶寶不合理願望的技巧。

看看第一位媽媽的方法,就在告訴我們一個十分成功的經驗:在寶寶哭鬧或情緒激動時,平時所用的講道理等方法都行不通了,這時最好是利用寶寶平時喜歡的遊戲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平息他的情緒波動,同時堅持告訴他媽媽的要求不能改變。

這樣做的過程,既能避免媽媽與寶寶間的情緒衝突,同時也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冷靜、智慧與承受困難的態度,這無疑是給了寶寶一個榜樣、一種力量,會有效地平息他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兒童焦慮反應

談兒童焦慮反應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害怕反應,往往用責備的口吻:「你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怕的?」但孩子的情緒很真實,孩子願意抒發情緒、願意談,對家長來說是好事!我們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先安撫情緒,再查明焦慮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害怕、焦慮的感覺是很糟糕的!擔心、害怕可以視為一項警訊,如果孩子沒有「陌生人的焦慮」,就可能引發危險,任何人都可以帶走小孩。每個年齡層會有不同的害怕,如小嬰兒在八、九個月,開始懂得分辨父母親,會怕陌生人;一歲多時,怕父母離開,有分離的焦慮;三歲後,有些小孩會害怕特定的東西,例如怕閃電、怕動物,如怕狗、貓、蟑螂;中學以後,怕別人的評價,怕自己表現不好!

心理焦慮所引發的外在行為隨年齡也有差異,大致分為三階段:一、學齡前:嬰兒哭鬧就是焦慮和害怕最原始的表現,到三、四歲,倘若小孩原本會自行吃飯與大、小便,現在卻產生退化、退縮的行為,就需要協助;在身體症狀上會頭痛、肚子痛。二、小學時期:延續學齡前的反應,如哭鬧、退縮、退化,但開始有能力主動說明,會選擇避開令他焦慮的事件;在生理反應上會頭昏、手抖、呼吸困難……等等。三、青少年:包括較早熟的中、高年級學生,新增的煩惱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在乎自己的社交表現能力!

如果這些症狀發作頻繁,影響生活作息、學習情況,嚴重將導致精神疾病,也常合併憂鬱的情況。我先介紹幾種疾病的類型及差異:

「畏懼症」,指的是有特定對象,如怕狗、怕搭飛機、怕坐電梯、怕打針、怕見血等。大人必須觀察小孩害怕的情況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社交畏懼症」,指的是孩子面對社交環境,如害怕上台講話,這不只是個性害羞,還參雜害怕的情緒,會臉紅、心跳加快,甚至愣住、無法言語;症狀嚴重一點,可能連在公共場合吃飯、交談都沒辦法。

「焦慮症」,一般醫學上說明「害怕」指的是有特定的對象,知道自己怕什麼,而「焦慮」意味著沒有特定對象,但情緒上呈現緊張、害怕的狀況。兒童常見的是擔心功課沒交,事情沒完成,及別人的指責!「焦慮症」在青少年時期最常見。至於「分離焦慮症」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一、兩歲的孩童特別黏父母,這種情緒有可能持續至兒童期,他們會不斷地擔心害怕父母出意外,不見了;或自己出意外而看不見父母!我遇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與父母出遊,發生車禍,父親在車禍中過世,孩子事後不敢離開母親,不肯與媽媽分離。

「恐慌症」,這是一種突發的狀況,前一秒可能好端端的,卻突然產生很緊張、焦慮的現象,一時之間呼吸困難、手腳沒辦法動彈、心跳不斷加速,這類情況常見於青少年。

面對種種的害怕,我們必須先了解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明顯時,如家庭變故,自己遭受意外、車禍、地震、火災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害怕再度面對。例如九二一地震後,醫生就接到許多個案,每個孩子產生的反應也截然不同,有人怕地震、有人怕黑──因為地震發生在深夜,孩子心裡產生情境連結,一到天黑就害怕。若外在因素不明顯時,有可能是孩子特別敏感,曾經有小孩不肯上學,媽媽帶來就診,兩、三次會診之後,發現原來孩子聽聞後山防空洞有死人,因此不敢上學!家長面對這些狀況,首先重要的是安撫情緒,設法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要來處理,有的小孩只要人陪伴,就能減輕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只需要獨自稍微休息一下;有的需要人抱、撫摸;也有的小孩,你越關心,他反而哭得越大聲,這時候只要確認孩子是在安全的環境,就可以跟孩子說,等他心情好一點、不哭鬧,大人再進來和他溝通。

如何與孩子談情緒,談擔心、害怕、焦慮的問題?鼓勵孩子表達擔心害怕的事情,查明原因,同時觀察是否有特定的場合,如學校;特定的時間或人、事、物,由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最常見的情況是週一不想上學,因為週六、日玩得太開心了,也有些孩子害怕上某個特定課程!如果發生的次數太頻繁、持續過久,就要給予協助,例如接受輔導。

我建議用鼓勵的方式,採漸進式改變孩子的行為,舉例說,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小孩,不敢一個人上學,剛開始可以陪伴他走到教室;過段時間再慢慢縮短距離,只送到校門口;接著陪他走到半路,讓他自行走一段路;最後是在家門口說再見!若是「畏懼症」,孩子怕狗,開始先讓他看狗的圖片,進一步可以接觸剛出生的小狗,靜靜地觀望,再慢慢引導他靠近小狗,如果他有意願了,可以慢慢嘗試接觸大狗!

除了行為外,認知上的教導也格外重要:例如家中有人過世,孩子會聯想、擔心父母離開、死亡,這時可以告訴孩子,發生意外的比例並沒有那麼高,以減輕他憂慮的程度。有一個小朋友,一度追問爸媽,如果他們發生意外,那他自己該怎麼辦?這個爸爸回答也很妙,他說:「不必擔心,我有準備足夠的保險金,經濟上沒有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家人會照顧你!他們也一樣愛你呀!」這些話讓孩子的擔心降低不少。另外也可以清楚交代自己平常的動向,如早上打辦公室的電話就可以找得到;下午打手機,晚上幾點回家!

以上說的是大致的狀況,實際應用到每個小孩身上,還是會有差異性的。

另外有兩個例子,我分別說明:

有個國三學生,在學校課業表現不錯,最近時常向母親反應,有很多國二的學妹下課時常趴在窗口看他,讓他覺得很困擾、很煩,有時候怕得不敢去上廁所,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母親總是回答他:「你要忍耐呀!不要理她們就好了。」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討厭班上的導師,因為老師用很嚴厲的方式處罰考不好的同學,他看了就很生氣,他說:「告訴大人都沒用,大人只會叫我要忍耐。」現在他不停地反應不想去上學。

我給他母親的建議是,要改變他人的行為比較難,但是可以試著改變孩子的想法,好比可以和孩子討論,那些來窗口觀看的學妹,誰長得什麼樣子?衣服有什麼不一樣?至於對老師的不滿,孩子恐怕比較難說出口,就必須麻煩媽媽出面,跟老師溝通,再幫助孩子改變情緒背後的想法及行為。

另一位才藝班老師反應,常在課堂上遇見三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的問題,通常大部分的孩子上了幾堂課就有改善,可是也有例外,該怎麼辦?

我建議可以先協助孩子熟悉環境,讓老師、課程、媽媽這三方面有良好的連結,然後媽媽再減少陪伴的時間!如果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現情緒,老師可以設計某個角落作為休息區,讓他們暫時休息一下。

作者:網路轉載 | 2013. 10. 31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懲罰有方 6招讓寶寶聽話

寶寶年紀小難免經常犯錯,特別是在寶寶2歲左右,寶寶進入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爸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還經常在大街上哇哇大叫搞到爸媽在眾人的目光中很難堪。雖然我們都說要家長學會賞識孩子,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恩威並重」,家長懲罰有方,孩子便會乖乖聽話。 

懲罰有方 6招讓寶寶聽你話

 1、犯錯前先做聲明和提示

爸媽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套原則,並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家長在某些方面的底線在哪裡,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那麼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果媽媽不喜歡寶寶在晚飯前吃糖,寶寶堅持要吃,媽媽可以事先表明自己的態度「媽媽不准你飯前吃糖,吃糖多會蛀牙而且你事後肯定不想吃飯。」再如寶寶死活不願去刷牙,媽媽不必軟磨硬泡,只需給寶寶一個提示「寶寶如果不去刷牙,明天就不能吃點心了,因為吃點心後不刷牙,牙齒會長蟲子啦!」在寶寶將要犯錯之前向寶寶申明提示將要面臨的懲罰,寶寶「怕怕」自然也就乖乖聽話啦! 

2、罰寶寶獨自待在房間

現在講究保護孩子自尊心,對孩子的懲罰可是打不得又罵不得,家長可以嘗試一些小手段來達到讓孩子認識錯誤又能懲罰孩子的目的。

如果寶寶做錯事還死口不認,嘰嘰喳喳地向爸媽發脾氣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家長不必和孩子扯紅臉皮,你可以採用冷處理方式,避免戰爭升級。讓寶寶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呆著,讓寶寶有一個緩衝區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能夠讓他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等他能夠冷靜下來了,家長可以耐心、客觀地和寶寶一起分析問題,瞭解他為什麼這樣做,家長再適當地指出他行為不當的地方,下次該怎樣注意同類的事情。爸媽以一種開放寬容的姿態讓寶寶表達心裡的感受,寶寶感到父母是願意傾聽,是尊重自己的,才就能把父母的「教育」聽得進去。 

3、罰寶寶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家長不妨在某些事情上和寶寶事前「約法三章」,並嚴格遵守,讓寶寶意識到父母的「說一不二的威嚴」。比如家長每個月都有給寶寶一定的玩具預算,前提是寶寶要拿到父母獎勵的5顆獎勵星星,如果寶寶做錯事,或者表現不乖,爸媽可以減少一顆星星作為對寶寶的懲罰。

當然,這些獎懲行為要有一定的原則和公平,如果爸媽以減少星星作為威脅手段,隨意逼迫孩子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那麼寶寶對於這個「約法三章」便不怎麼感興趣,更不用說去遵守了。再如寶寶每天下午都有個「點心時間」,但是如果寶寶做錯事,在提醒他後還不願改正時,就可以罰寶寶今天不能吃小蛋糕,讓他失去一次原有的待遇。 

4、罰寶寶減少玩的時間

寶寶天生愛玩,所以對於寶寶來說,減少玩耍的時間無疑是一種嚴厲的懲罰啊!如果寶寶只顧著玩玩具不願意上床睡覺去,媽媽就可以跟寶寶說「寶寶曾經和媽媽約法三章,如果9點還不去睡覺的話,明天就只能玩1個小時的玩具了」寶寶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自然就會乖乖去睡覺了。

作為懲罰,家長減少寶寶玩的時間之外,還可以讓寶寶做一些體力活。家長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分配給寶寶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收拾房間,或者洗碗。對於一些不喜歡做家務的寶寶,附加的家務活懲罰肯定讓他下次不敢再犯錯了! 

5、讓寶寶承擔犯錯的後果

寶寶頑皮不聽話,對於父母的規勸屢教不改,那麼就適當地讓他嘗嘗任性的結果吧!寶寶在生活中多犯錯「碰壁」,能夠逐漸理解並接受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寶寶的受挫能力也將會更強。

比如,如果孩子總是摔玩具,媽媽可以把寶寶的玩具都收起來,並且罰他3天內不准玩玩具。或者寶寶在公園和別的小朋友打起架來,媽媽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內不能去公園玩。家長在做這些處罰時,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懲罰的原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只有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些懲罰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氣哦! 

6、講道理,不犯怒

孩子對於爸媽的指示不但拒絕聽從,還在家裡滿地打滾來讓爸媽屈服自己的要求。對待寶寶的執拗和不合理要求,如果家長態度強硬,可能會讓寶寶感到挫敗感,反而加重他抗拒的情緒。所以家長首先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寶寶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溝通時家長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面對孩子,不要擺出一副家長的威嚴。給孩子回饋時也切記空洞的說教和囉嗦的「語重心長」,像這種沉重的對話,只會減少寶寶與父母交流的欲望。家長在溝通中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即使寶寶做錯了,但是他能夠說出很好的理由,那就原諒他,甚至主動放寬你的原則,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大膽實踐。

作者:網路轉載 | 2013. 12. 17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更勇敢? 

小女孩好像天生就膽小。

她們怕黑;

她們不敢單獨在自己的房間裡睡覺;

她們害怕在地上爬來爬去的蟲子;

她們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利益;

正因如此,膽小和懦弱好像總是喜歡這些小女孩,

於是小女孩受到小男孩的欺負便成了常事。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更勇敢呢?

 

傾聽、鼓勵和支持,讓小公主變得勇敢

4歲的小女孩桐桐非常膽小。

有一次,媽媽帶她去社區的小廣場玩,旁邊突然跑過來一個2歲多一點的小男孩,他直勾勾地盯著桐桐手裡的小皮球,非常好奇的樣子。桐桐看見了,不自覺地把球往身後藏,然後壯著膽喊:「你不許搶我的小皮球!」

小男孩好像看出桐桐的膽小,沖上來就搶,桐桐嚇得嚎啕大哭。媽媽連忙說:「小弟弟,你怎麼可以搶東西呢?」又對桐桐說,「小弟弟比你還小呢,你為什麼怕他?來,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個好朋友。」

小男孩做個鬼臉,跑了。從那以後,他只要看到桐桐經過,就會跑過來打她一下,或者把桐桐手裡的東西搶走。而桐桐看到那個小男孩,總會不由自主地躲得遠遠的。

又有一次,桐桐正在樓下的車庫裡玩,看到那個小男孩朝這個方向走來,便馬上對爸爸說:「爸爸,快把車庫的門關上,那個小哥哥要打我。」

桐桐竟然將比她小的孩子升級為「哥哥」了。這也正是很多女孩家長感覺頭痛的事,由於女兒的文靜、膽小,常常在學校受那些「壞孩子」的欺負,自己又不好插手小孩子之間的事情,但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膽小的女兒保護自己。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桐桐的爸爸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晚上,爸爸認真地問自己的寶貝女兒:「那個小弟弟比你小,怎麼會是小哥哥呢?你能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樣怕他嗎?」

「因為他總搶我東西,還老打我。」桐桐有點委屈地說。

「如果你按爸爸說的去做,小弟弟就不敢欺負你了。下次小弟弟再搶你東西,你就大聲地對他說‘不許欺負我’,然後再把東西搶回來!」

第二天,桐桐跟爸爸出門,遠遠地看到小男孩走過來,爸爸就對桐桐使了個眼色,躲到一邊。

小男孩過來了,看到桐桐手裡的玩具熊,就上來搶。桐桐鼓起勇氣,大聲說:「你不許搶我的東西!」然後用力把玩具熊奪回來,小男孩也由於沒有站穩,而摔倒在地上。小男孩沒想到桐桐變得這麼「勇敢」,這次他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原來,看起來很強大的小男孩竟然是個「紙老虎」,以後他可能再也不敢惹桐桐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家長要想讓女孩變得勇敢起來,就要告訴她:躲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那些「侵略者」,你才能永遠不受欺負。

不過,有的時候小公主之所以膽小,不是被外人欺負了,而真正的原因是卻被我們忽視了,因此:

父母還要瞭解女孩膽小的其他原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當女孩哭時,很多父母經常這樣恐嚇女兒:「不要哭,狼外婆來了,專吃愛哭的小孩子!」年幼的女孩並沒有掌握太多的科學知識,很容易就會對家長的戲言信以為真,並且產生深深的恐懼。

對生活帶有恐懼心理的女孩,是很難有勇氣面對「侵略」的。在被欺負的時候,她的恐懼心理會捲土重來,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靈。

另外,家長對女孩過分的溺愛也會促使她們膽小。「不要動,小心燙著你!」「想吃蘋果?媽媽給你削,刀子會傷到手!」家長的過分保護會給女孩消極的暗示。在家長的溺愛下,女孩一方面會變得嬌縱、不可一世;另一方面,由於很多事情女孩都沒有親自體驗過,她會對實踐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女孩在面對「侵略」時,常常只會躲避。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

並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天生膽小,這與孩子的性格有關,當然與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方法一:鼓勵女孩說出自己的內心需要

7歲的小韓旭是個不敢說話的小女孩。

爸爸帶小韓旭去逛商場,就要離開時,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會兒吧。」眼睛卻一直盯著櫃檯裡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卻裝作什麼也不知道,他故意這樣對女兒說:「只能玩10分鐘,10分鐘後我們就回家。」

10分鐘馬上就要過去了,小韓旭終於忍不住了,她用很小的聲音對爸爸說:「爸爸,我……想買一樣……東西。」

「買什麼?說話別吞吞吐吐,想要什麼說出來!」

「我想買一個洋娃娃!」小韓旭鼓起勇氣說。

於是,她得到了一個洋娃娃。

做父母的一定在女兒小的時候就對她灌輸這樣一種想法:謙讓是一種美德,爭取卻是一種能力。這樣女兒才不至於因太注重關係而失去「自我」。

當女孩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機會的時候,當女孩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當女孩面臨各種壓力的時候……爭取不一定獲得,但放棄就意味著失去。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就應教會她說出自己的內心需要。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方法二:女孩的勇氣是「寵」出來的

事實上,所有的小孩子,都會害怕怪異的聲音,怕從高處跌下。男孩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他們天性中有更多對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險和攻擊性),而社會對於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於他們擺脫懦弱的心境。

這是不是說,我們對女孩的教育會使她們更容易失去自信、變得懦弱退縮呢?其實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寵」出來的。

在朋友的眼中,若南是一個特別有勇氣、特別自信的女孩。每當有人問起「你為什麼這麼優秀」時,若南都要講起小時候的故事——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寵愛她,他們覺得自己的女兒是個很優秀的女孩:

若南嫌自己個子高,父母說正好可以做模特;

若南學習畫畫,卻畫得亂七八糟,父母滿不在乎地笑笑說:「可你的歌唱得特別棒啊,每個人都有長處。」

若南想當記者,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準備去央視,還是鳳凰衛視?」「寵」到現在,若南已經在一家知名的媒體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始終是個特別自信、特別陽光、性格開朗、有人緣的女孩。

知心姊姊陸勤在《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這樣寫道:「成功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態度,‘我不行’是失敗者的態度。人改變了態度……由‘我不行’變為‘我能行’,就會獲得成功的感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的確,當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對比她弱小的對手也會退縮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搶走也不敢要回來……這樣的女孩,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失敗者的假想裡,未出征先言敗,又何談將來的成功呢?

膽小、懦弱不是女孩的代名詞,假如你家小公主缺乏勇氣,不妨試試以上兩個辦法,事情的轉機只在你的實際行動中哦!

作者:媽媽經 編輯部 | 2014. 1. 18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成為「好心卻壞事」的媽媽

你家有媽寶?習慣成依賴?

每位媽媽都想努力想把孩子培養成又乖又聽話又懂事的小朋友,可是有時媽媽無心做的一些事情,反而會不知不覺讓小孩離好孩子越來越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很重要,很多時候一些理所當然的做法,往往卻是最應該避免的事情,這就是媽媽們的好心反而「壞事」了。

下面說到的六件「壞事」,就是媽媽們常常不小心犯了的錯誤。

1、無意中破壞孩子專注力

孩子正專心的疊積木,紅的黃的藍的,方的圓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築作品。這時,孩子的媽忽然興致沖沖的跑過來,拿了一杯水遞給孩子:「寶貝,休息一下,玩了這麽久口渴了吧?快喝口水!」孩子抬頭瞅了一眼,撅著嘴,非常生氣的推開媽媽的手,繼續埋頭苦幹,媽媽不解,估計也生氣,心想:「這孩子,連水都不喝,真倔強!」

點評:
很多媽媽都說自己的孩子不夠專注,做事三分鐘熱度,經常開小差,可是當孩子沈浸在他喜歡的事物時,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如果媽媽一會說「來喝口水」,一會說「來吃個蘋果」,這就是嚴重干擾。能不能先等孩子專心地把手裡的事情做完,再去「伺候」小少爺、小公主?

2、拒絕孩子的分享

一大盤草莓,孩子一個人端著吃的津津有味,這時,媽媽問:「寶貝,草莓好吃嗎?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啊?」孩子非常大方地拿出一個鮮紅的草莓遞給媽媽。媽媽露出滿意的微笑:「啊,寶貝真懂事呀!謝謝,媽媽不吃!」於是孩子把這個草莓扔回自己嘴裡,繼續獨自享用美味。

點評:
既然是你跟孩子要吃的,就張開嘴大口吃掉孩子分享給你的東西,否則孩子會覺得大人很奇怪,一會要吃一會又不吃,莫名其妙。而且幾次之後,小人精很快就明白你是在試探他,久而久之會變成一個真的不懂得分享的死小孩。

3、輕易當孩子的發言人

電梯裡媽媽帶著漂亮的女兒,孩子在唱歌,一位奶奶笑問:「唱得真好聽,你叫什麽名字?」小女孩有點害羞,沒作聲。奶奶接著問:「幾歲了?」小女孩還是畏縮著不語。媽媽怕失禮,趕忙笑著回答:「叫○○○,今年4歲了。」奶奶點點頭:「哦,好厲害啊,真會唱歌!呵呵。」

點評:
有些媽媽苦惱自己的孩子膽量不夠大,不敢跟別人說話,幫著“搶答”,其實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發言的權利和成長的機會。你是越幫忙,孩子以後越膽小越不會主動表達自己。所以,不妨善意的提醒孩子:「奶奶在問你話哦,自己告訴奶奶好嗎?」

4、對孩子過於保護

公園裡,一個小朋友跑著跑著摔倒了,自己站起來拍拍手,媽媽緊張地湊上前,小心地捧起孩子的手,問:「哎呦,摔疼了沒有啊?紅了!好疼啊!寶貝,媽媽給你吹一吹,呼呼!」孩子本來沒事,媽媽這麽大驚小怪,孩子也會跟著喊疼。

點評:
本來孩子自己忽略的傷痛,在媽媽的過度關懷下,就被放大了。有些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則會漠視,說:「沒什麽大不了的。」這種做法給孩子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摔跤不是什麽大事,一笑而過。傷在兒身,痛在娘心,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就讓這種“疼”留在娘心裡吧,孩子需要更堅強和樂觀。

5、無條件滿足孩子

孩子喜歡吃蝦,每次媽媽都會剝掉蝦殼,把蝦肉餵給孩子吃。孩子把蝦肉給媽媽,媽媽說:「你愛吃就都留給你吃。」孩子心安理得的繼續享受媽媽的服務和謙讓。直到有一次,媽媽很隨意地剝完殼後,把蝦仁塞進自己的嘴裡,誰知道孩子突然咆哮:「是給我吃的!」,大哭大鬧逼著媽媽吐出來。

點評:
只要孩子喜歡的,自己就假裝不要,殊不知這樣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只會造成唯我獨尊、自私霸道的性格,將來唯恐很難與人相處、很難融入團體和社會,而且一旦遇到願望不能滿足的情況,就會心裡不平衡。

6、不給孩子機會去嘗試

小孩見媽媽在拖地,搶過拖把要幫忙,媽媽馬上制止:「你就別越幫越忙了,一邊玩著去!」直到有一天媽媽喊:「就知道玩,真不懂事,快來幫我一下啊!」孩子頭也不抬:「我不是越幫越忙嘛?」

媽媽本是一番“好心”,減少麻煩,但是卻做了一件壞事!

點評:
在孩子做不好的時候,如果自己承擔,不給孩子學習和展示的機會,那麽在孩子有能力做好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做了,思維就養成慣性。

 

  • 作者:Dolly | 2014. 1. 1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3歲寶寶禮貌教育小方法!

 

方法1:讓寶寶“愛”上打招呼

帶寶寶外出,見到認識的人,教會寶寶說“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對方讚美寶寶之外,爸爸媽媽也要及時附和,肯定寶寶“有禮貌、真乖”;這個積極的回應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然後繼續督促寶寶這樣做。

有了被誇獎這個美好的感覺激勵著,久而久之~寶寶見了熟人就會自覺地打招呼了。

如果寶寶對陌生人也主動問好,父母一定要誇他做得好,是個受人歡迎的孩子。當然,日常生活中每次進家門,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門之前要說“再見”。從每天的生活細節開始做起,讓寶寶習慣,漸漸開始要求其他的禮儀就不會太困難了!

方法2:聽,有人在說話

在家人講話或爸爸媽媽和客人談話時,寶寶經常會有話要說。這時候可以機會教育寶寶,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注意傾聽,不能大聲喧嘩、也不能中間插嘴;平時和大人說話,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聽,不可隨意走開。

如確實有事,可先拉拉大人的衣服,或以目光示意;得到允許後小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讓孩子懂得,這樣做是對他人的尊重,而以尊重為前提,凡事會更順利。

方法3:做個熱情好客的小主人

家裏有客人來,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訓練孩子講禮貌。比如,在客人進門的時候,教寶寶揮著小手說“歡迎”、甜甜地問聲好;稍大一點的寶寶,媽媽不如放手讓他擺糖果、拿飲料;如果有小朋友來,提醒寶寶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玩具、圖畫書,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不和小朋友爭吵。

另外,也不要借著小客人在,提一些額外的要求,或無理取鬧教育寶寶從日常生活中做起,也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以及耐心,但對於寶寶的一生來說卻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很值得努力的喔!
請爸比媽咪一起努力加油吧!!^^

作者:網路轉載 | 2013. 8. 14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寶寶從小培養出5個好習慣! 

  •  

我們應該把握幼兒習慣養成的階段,以身作則,讓寶寶從小培養出5個好習慣 ……

好習慣有那些呢?

好習慣1 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系的橋梁,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於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養成妙招 說給孩子聽

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只是還沒有說的能力。家長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就不重視語言禮節。語言能力是由聽說發展到讀寫,因此在聽懂大人語言後就開始發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懷中小寶寶的感受力,他此時就對禮貌的言談有了感受能力。

家人互動有禮

許多家長在外會以禮待人,但在家中卻往往用命令的口氣指使家人,而幼兒第一個接觸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因此,即便是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持有禮貌的態度,生活互動細節會在無形中產生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身教重於言教

在家中建立了有禮貌的互動模式後,家長更要以身教示範,並非只和孩子互動時有禮貌。此外,當家長帶著孩子拜訪親友時,也要主動和親友打招呼,並且鼓勵孩子向大家問好。

好習慣2 尊重別人

尊重別人包含許多內容,比如自己完成事情、不帶給他人麻煩、接納別人和輪流等待,而有禮貌的好習慣也是尊重。對孩子來說,尊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父母更應該協助孩子從生活中許多小事做起,讓孩子成為懂得尊重別人的小天使。

養成妙招 尊重孩子

父母常會不自覺地犯一些小錯誤,如在穿衣服時,問孩子要穿什麼顏色,可是當孩子回答後,父母卻不予採納,甚至質疑「為什麼要穿那個顏色」。既然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力,就要接納他的意見,這是最簡單的尊重。只要孩子的行為舉止不是離經叛道,父母就應在合理的范圍內接納並且尊重他的做法和意見,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在心裡會形成自信,有了自信後才能夠尊重自己,進而尊重他人。

輪流等待

在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不尊重他人的做法就是搶玩具,因此,學會輪流等待也是學會尊重他人的關鍵。當孩子出現搶奪他人玩具的情況時,父母一定要馬上制止,比如可以明確告訴他:「這是小明的玩具,如果你也想玩,先問小明能不能借給你。」或是讓孩子在一旁等待,等到小明不玩了,再去借來玩。

好習慣3 物歸原處

物歸原處看似簡單,卻是許多成人也做不到的好習慣。比如自己從書架上把書取下閱讀後,就隨手放在茶幾上;喝完水,杯子也隨手放在餐桌上。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不會將玩具收好,卻忘了自己也有同樣的小毛病。

養成妙招 清楚規劃收納空間

要孩子將東西放回原位,首先要規劃出清楚的收納空間,並且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就該放在某個地方。比如跟孩子說「玩具的家在這里,你每天都會回家,所以也要讓玩具回自己的家!」

從孩子自己的東西做起

要孩子學會物歸原處,應從他自己的東西著手,比如衣服、玩具、鞋子等。首先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放在哪裡,由他自己拿出來,這樣他才知道要放回哪裡去。可以在孩子放玩具的收納箱外貼上玩具的圖樣或顏色標記,或者在衣櫃外貼上衣服的圖樣,這樣孩子便能清楚了解物品擺放的位置。

給孩子機會

當孩子剛一開始把玩具擺放回去時,可能不會放得很整齊,家長一定要包容這樣的情況,一步一步慢慢引導,不要因為孩子沒放好就責罵,應該先鼓勵他「放」的動作,然後才要求「放好」。聰明的家長不妨花點心思,比如將放玩具的箱子以顏色區分開來,請孩子依顏色把玩具擺放在應有的位置,或是在鞋櫃上貼兩個可愛的小腳等。

好習慣4 自動自發

如果你是個凡事都會幫孩子做好的家長,那就不用期待孩子有一天會自己做好份內的事!要求孩子自動自發的首要之務,就是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親自」完成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這樣他才不會養成過分的依賴感。

養成妙招 規律的生活作息

要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就要先為他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比如12點吃午飯、下午1點午睡、下午3點玩玩具等。在每件事要進行之前,要先跟孩子預告,比如:「再過5分鍾,我們就要吃飯了。」如果孩子還小,可以用音樂的方式提醒,比如:「聽到音樂向,我們就要收玩具啦!」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日後他才會自動去做下一步的動作。

耐心和鼓勵

這種自動自發的習慣可能從2歲開始培養,一直到孩子五六歲甚至年齡更大時才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最需要家長耐心的支持與鼓勵。在觀察到孩子自動自發完成某些事之後,就給予口頭鼓勵,甚至累積到某種程度時,也可給孩子一些物品上的獎勵,這些都是增強良好行為的有效方式。

好習慣5 整潔衛生

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和健康有關系,更會影響到外觀的整潔,甚至是人際關系的發展。如果孩子整天臟兮兮的,估計他在幼兒園里也不會找到小朋友來一起玩耍。

養成妙招 先從小地方做起

幼兒能做到的衛生習慣,包含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如廁後洗手、打噴嚏和咳嗽時捂住嘴巴等。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小細節,但是家長都要從生活中做起。飯前飯後帶著孩子一起洗手、漱口,可以在浴室放置防滑小椅子,讓小朋友可以夠到洗手台,當然大人要站在一旁,以免孩子跌下。洗完手後,可以拉著孩子的手聞一下,並說:「哇!好香啊!這樣細菌就不會再來了!」讓孩子明白洗手是有正面意義的。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發脾氣的孩子 父母冷靜應對有妙招

o   作者:CoCo | 2014. 1. 20 

發脾氣屬於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兩歲到四歲的孩子,發脾氣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即使是最溫順的孩子有時也會發脾氣,但是孩子經常發脾氣,則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穩定的情緒,也不利於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 

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呢?總結有以下幾點原因:

當孩子到了兩周歲的時候,假如他遇到了不開心的事,他會採取「暴力」行為——揮起小拳頭打人;有時則會接二連三地往地上扔玩具,父母剛撿起來還沒等轉身就被孩子再次扔到了地上……

這些舉動表明孩子已經在有意識地捍衛自己,正在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孩子們開始具有獨立的想法,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這正是孩子成長的的信號,只是有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有的表現得不明顯。 

最新研究表明,飲食中含鈣量過少、含糖量過多、B族維生素缺乏、維生素C缺乏都會造成孩子情緒亢奮不穩定。孩子一、兩歲的時候,身體在發生變化,所以飲食結構也要隨之調整。如果飲食中營養元素的含量跟不上孩子的成長腳步,也許會造成孩子愛發脾氣。

有的孩子喜歡打人、摔東西可能並不是內心有多強悍,或是想要炫耀自己的武力,他只是很迫切地想要與別人交流,無奈表達能力有限,就只能通過「異類」的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不斷發育,他們開始接觸更多的事物,但是他們對這些事物還存在認識的盲區,凡事都喜歡憑著自己的情緒來參與,所以當孩子受挫時就會很自然地就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瞭解了孩子喜歡發脾氣的原因,父母們就需要好好學習下應對妙招,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盡可能不要和孩子對吵

當孩子發脾氣時,沒有耐心的父母會覺得很煩,和孩子對吵,想用這種辦法讓孩子屈服。這其實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父母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不僅不會讓他們停止發脾氣,還會適得其反,讓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從而使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強——發更大的脾氣。

所以,每當這時,父母要比平常更有耐心,儘量不要和孩子對嚷,弄清楚他發脾氣的原因後,再進行說服教育。

二、給孩子提供「生氣玩具」以發洩不良情緒

當孩子生氣發脾氣時,給他買一個毛絨玩具或者一個充氣娃娃等作為「生氣玩具」,他可以擊打這些玩具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如果沒有合適的「生氣玩具」,可以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擊打這個枕頭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在孩子發洩的過程中,他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生起玩具」上,還耗費了一定的體力,這樣他不僅會忘了生氣這件事,也沒有精力去糾結了。 

三、不要因為孩子的脾氣而變得畏手畏腳

孩子往往喜歡用發脾氣來要脅父母,以達到他的目的。如果父母讓步的話,在孩子面前表現得低三下四、畏首畏腳,或者是出於憐憫、同情、嬌慣而屈從,最後以無條件地滿足相妥協,這實際上是縱容,強化了孩子發脾氣的不良行為。

長此以往,孩子的脾氣就有可能越來越壞,人也會變得越來越粗暴、任性,成為一個要脅父母的行家,因此父母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脾氣所要脅,而應採取其他方式消除孩子的脾氣。

四、冷淡對待孩子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並不是一件天大的事,他想用這種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應該理解,但是不能放大這件事,應該冷淡對待,可以不予理睬,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任其發展,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了父母並不吃他這一套,也就會有所收斂。

但是要掌握好「冷處理」的時間,最好在冷淡過後,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或者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向他講明道理。

五、告訴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

想要根治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家長就要告訴孩子怎樣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讓他正確認識自己的各種情緒;有時可以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體會別人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進而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孩子認同自己,樂觀面對生活,讓他有自信、有安全感,如果有什麼不良情緒,可以適當發洩,但不能無理取鬧。 

六、計時隔離,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

當一個學齡前兒童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待在孩子能看到你的地方繼續正常的活動,但不搭理他。

對於一個大一點的孩子,規定在他平靜下來之前必須回到自己的房間,當他發脾氣時,告訴他到自己房間去,但不是以教訓、威脅或者爭吵的口氣。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很快冷靜下來,進行自我反省,以後再犯的幾率也會減少。

七、轉換心情,化解孩子無法控制的小脾氣

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最好不要跟他硬碰硬,可以考慮讓他做些別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就是一個簡便可行的方法。給孩子念他喜歡聽的故事,陪他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帶他去逛遊樂園……這些都能讓孩子投入到另一件事或者新的環境中,從而忘了生氣的事情。

發脾氣是人正常的情感表達,大人都時常如此,更何況小孩子了。所以當寶寶愛發脾氣時,家長們不要再嫌煩、驚慌失措了,試試小編推薦的這幾招,也許你的孩子就會變成和氣寶寶了呢!

來源:網路文章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導致寶寶過敏的食物 

在衆多的食物中,最易導致過敏的食物,位于第一第二的分別是牛奶與雞蛋。

  第一, 牛奶。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包括大人、小孩兒都對牛奶有過敏的反應,所以如果寶寶對牛奶嚴重過敏的話,任何牛奶的産品,如酸奶、鮮牛奶、奶粉,或者含有牛奶的一些食物,比如牛奶餅乾等都要注意。

  第二, 雞蛋,特別是蛋清。

  因爲6個月內嬰兒的消化道粘膜屏障發育尚不完全,而蛋清中的蛋白質分子較小,容易透過腸壁粘膜進入血液,引起過敏反應,如皮膚出現濕疹和荨麻疹等。

  第三, 海産類:如魚、蝦、蟹、海貝、海帶;

  第四, 一些水果

例如柑橘類,檸檬、橘子、葡萄柚等,另外,熱帶水果、草莓、紅梅、楊梅也比較容易使寶寶過敏。

  第五, 乾果:

像花生、葡萄仁這些也比較容易過敏。

 第六, 富含蛋白質而且不易消化的食物

比如有的寶寶對豬肉過敏。而雞肉是最不過敏的肉類,所以過敏體質的寶寶可以從雞肉開始試試看。 

  第七, 有的寶寶會對種子類食物以及某些生食的食物發生反應:

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以及生番茄、生花生、生栗子、生核桃和桃、葡萄、柿子等。 

  愛心提示:紅棗中有大量抗過敏物質,如果寶寶過敏,媽媽們不妨試著給寶寶吃些紅棗。當寶寶吃一種食物過敏,是不是說寶寶以後再也不能吃這個食物了呢?當然不是。但是最好的辦法就是等一等,至少再等幾個月,或者等到寶寶一歲以上進行再次添加,如果寶寶依舊對該食物嚴重過敏的話,那就最好等到他更大時再試試看了。一般情況下,隨著寶寶的慢慢長大,就會對某些食品不再過敏了。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個月大嬰兒----發展遊戲 

已滿月的嬰兒比剛生下來時醒著的時間較長,臉部的表情也開始多了起來,小手小腳的動作也開始頻繁了,力量也慢慢增加。因此對這個時期的寶寶來說,除了繼續給於他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外,還應增加一些遊戲來鍛鍊孩子體能等。

 一.抬頭看玩具

在床上墊一些毛巾或博被,使床不要太軟也不要太硬。將孩子輕輕的放在床上,讓他趴著,幫助他調整一下使他的兩臂彎屈兩手心向下支撐身體。媽媽拿著可發出聲音的玩具〈如小搖鈴等〉一邊搖一邊快樂的叫著寶寶的名字,逗引寶寶抬起頭來看。這個遊戲可以讓寶寶的背部肌肉、手臂、頸椎等處得到鍛鍊,也可讓寶寶感受到快樂的氣氛,熟悉自己的名字。

一般一天一次為宜,一次不能超過兩分鐘,以免寶寶疲累。最好是在餵飽孩子一小時後在進行,以防吐奶。孩子哭鬧時也不宜。 

二.抓手指遊戲

生下來的寶寶就已經有了本能的反應,只要有東西放到小手心,寶寶的手就會自然收握。2個月大的嬰兒,父母可以通過遊戲來進一步鍛鍊孩子的抓握能力和手腦協調的能力以促進大腦發育。

方法: 媽媽將食指放入嬰兒手心讓他抓握,幾秒鐘後將手收回。反覆幾次後再用食指觸碰嬰兒小手掌的邊緣,看他是否有反應、也去抓。如果孩子能把父母的手指抓得很緊,這時你可以試著將孩子往上提升〈另一手在寶寶身後保護〉,握得緊、比較有力的孩子有時能被提高到坐的姿勢。

一般一天兩次為宜,每次不要超過五分鐘。 

三. 散步,“介紹”事物

寶寶醒著時,父母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抱著寶寶出去散散步,讓孩子接觸感受一下外面的環境,並可通過不斷地“介紹”周圍的事物、環境來增進親子關係和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這也是早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給孩子動手做的機會 ★ 

   孩子透過一次次的練習,「學習」做好每一件事,如果了剝奪他的學習機會,成長路上將充滿更多挫折,讓他失去信心;反之,給他機會,孩子的表現會比你想得更好!

   現代父母生得少,往往把孩子捧在手心上,處處細心呵護,無微不至。若是孩子不小心跌倒了,父母可能會緊張兮兮,趕快把他扶起;當他吃不下飯,父母大傷腦筋,想盡辦法要孩子多吃一點;碰到不會做的事情,父母立刻幫他做好…….諸如此類的事情,幾乎是每天在家中上演。 

★ 給機會學習面對挫敗

父母因為愛孩子,怕孩子跌倒、受傷,怕他營養不良,擔心來擔心去,卻不知道這些行為,無形中剝奪了他們成長的磨練機會,原本以為這是愛孩子、對孩子好的表現,不知道其實卻害了孩子。因為現在的孩子被照顧得太好了,開口就有飯吃,還怪父母給他吃太多;想要什麼,只要開口,立即得到滿足。但是,這種現象卻讓孩子失去學習發展生活技巧的機會。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平安、快樂長大,在他羽翼未豐之前,究竟該繼續擔心他飛不好,而處處嚴加保護與干涉;還是該學習放手,給他機會練習,學習面對生活中的挫敗,以對抗生命中的逆境呢?樟新托兒所黃琬玲所長表示,人類的學習模式是經由接收外在訊息之後,大腦會加以整理,然後表現出外在的行為。孩子身處在社會中,社會上的價值觀以及幼托政策……在在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思考,父母若是不放手,就會一直幫他們做選擇,在這種情況之下,孩子只能壓抑自己迎合父母,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很少有自己的想法,試想,在這種情況下所教養出來的孩子,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嗎? 

★ 過度焦慮而不敢放手

黃婉玲提到,造成父母不敢放手的原因不少,主要有3點: 

1. 過度焦慮:

為什麼父母會過度焦慮?不外乎是父母看見大環境變遷太快,深感焦慮,例如:父母本身對於電腦不是那麼了解,所以,當他們看到孩子在玩電腦時,會加以制止,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因沉迷於電玩而荒廢學業。這些父母被原先的思想框架所引導,所以他們會希望能教出符合自己理想的孩子,但往往這類型的孩子不一定會適合這個社會。 

2. 彌補童年缺憾:

現在不少父母出生時的社會不像現在這麼繁榮、發達,甚至許多父母還有過吃苦的童年經驗,因此,當他們現在有能力了,就會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以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在這種爸媽伺候過了頭的情形下,孩子只會依賴父母,根本無法獨立自主、普遍有過度肥胖、缺乏運動、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況產生,更糟糕的是,養成孩子任性驕縱的個性,成了自私、不負責任、霸道的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將受到很大的影響。 

 3. 滿足自己夢想:

教改至今只有10年,但現在的父母大都是在一綱一本的教育制度下就學、完成學業,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就是只有念書、考試,根本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其他才藝,因此當自己養了孩子,就安排他們去上鋼琴課、英文課、學小提琴、珠算……對孩子的期望中,其實隱藏著對自己童年遺憾的補償。這種父母可能會在孩子出生後不久,就開始安排各種學習課程,希望他能在自己的理想下長大成人。 

黃婉玲表示,雖然父母有種種不敢放手的原因,但是,隨著孩子年齡漸漸長大,教養方式應該轉換成民主模式,以漸進式的方式,讓孩子有決定權,在孩子進入國小之前,就學會負責的態度和能力。有智慧的爸媽,應該學會適時放手,讓他有學習的機會,而你該負責的是適時做孩子的支撐。 

★ 放手非放任‧做他的精神支柱

做父母的總是會擔心孩子,但父母只是一味的擔心,不肯放手讓孩子去試試看,他將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放手是一種出於信心的愛,雖然對父母而言,放手很難,但卻是教養孩子很有用的方法。父母放手並不等於放任,有智慧的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因為這是成長的必要階段。黃婉玲強調,爸媽放手對孩子很重要,因為若是父母能放手,孩子就能比較主動,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反之,孩子比較被動,因為他一切只要聽從父母的指揮就可以了。再者,父母如果能放手,孩子就會懂得如何選擇,如何自己做決定。所以,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放手,讓孩子有解決困難的機會,學習適應社會的技巧,這樣一來,長大了後才會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 讓孩子從做中學習

現在的父母孩子生得少,常會不忍心讓孩子「吃苦」,因此家中所有事情一手包辦,捨不得讓孩子做,其實,這正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因此,父母要了解「放手」,才能讓孩子有機會成長。黃婉玲指出,爸媽若能放手,對孩子將有莫大的助益: 

◎ 累積經驗‧建立信心:

孩子凡事自己來,他會從錯誤中累積經驗,同時也累積自己的信心,所以會表現出較有自信的態度,自信心足就會有主動學習的精神,就不會事事依賴父母。 

◎ 享受快樂:

孩子能享受成長的快樂,因為他們能自己去選擇自己所要的,成長過程充滿喜悅。 

◎ 學習負責:

 孩子較有責任感,因為他會了解負責任是什麼,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適應力強:

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                     

                                    文章出處2007年9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種正確的家庭教育語氣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裏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e5_Ha3GeHwJtBQ5v03lJ.bX1BqtAww--/article?mid=2764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馴服孩子壞脾氣 

面對幼兒吵鬧行為,您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卻又拿孩子一點辦法也沒有?專家指出,父母應該以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找出背後原因,不隨孩子的情緒起舞,不輕易動怒,針對衝突情境,見招拆招。管教生氣、失控中的孩子是項艱難的挑戰,也是一場長久的耐力賽,父母堅持原則到最後才不會前功盡棄。 

分辨壞情緒背後的原因

  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梁仲怡指出,嬰幼兒表達能力不足,當生氣、難過的時候,無法用言語完整表達,常常就會以哭鬧的方式呈現,再大一點的幼兒,生氣時可能就會出現大吵大鬧、耍賴、尖叫甚或攻擊等負面行為,令家長頭痛不已,其實,在為寶寶扣上“發脾氣”的帽子之前,家長應先去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樣的行為?分辨其壞情緒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以同理心去了解、安撫孩子的情緒,最後才是採用管教方法。

    梁仲怡表示,孩子會出現“壞脾氣”的行為,其實多半是因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前者像是尿濕了、肚子餓了、想睡覺、不舒服等,後者像是不安、不習慣、受到驚嚇等。相較於大人,孩子的情緒比較單純,但也因為幼兒的心智尚不成熟,有時會出現讓父母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

壞脾氣寶寶有哪些特性?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都是獨一無二的,哪些指標會是一般認為脾氣比較“拗”的孩子呢?梁仲怡指出以下幾種可能:

* 固執、堅持度高的孩子,父母可能因而覺得孩子較為堅持己見,不好溝通。

* 容易受到驚嚇、比較敏感的孩子,可能因此較常出現不安、不適應的情況。

* 情緒表達比較負向、難取悅的孩子,通常跟環境、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有關。

* 反應強度比較強的孩子,即喜怒哀樂的情緒可很明顯看出。

0~1歲以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為主

  嬰兒的需求不外乎吃喝拉撒這四種本能需求,因此當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或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驚嚇,孩子就會哭鬧。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於行為或處罰沒有概念,父母實在不需要用責罵或責打來管教孩子,這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基本生理需求都有被滿足、穩定一致的環境、給予關愛的父母,就能讓寶寶感到舒適、安全。

 1歲後展現自主性,需要關愛和紀律

  當孩子開始搖搖擺擺學步,漸漸也會有吃醋、忌妒等複雜情緒出現,自主意識也萌芽,但詞彙能力遠遠跟不上行為的發展,有時幼兒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在心急之下以負面情緒和行為呈現,父母一定要抱持同理心,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並接受孩子的壞情緒;同時,也應以一致的管教原則要求孩子學習紀律。在孩子發脾氣或無理取鬧時,家長自己千萬不要跟著情緒失控,而用粗暴的言語或行為管教孩子。

管教子女不抓狂 

  梁仲怡指出,一般來說,孩子的壞情緒會以下列行為表現出來:哭鬧、尖叫、打人、推人、大吵大鬧、賴在地上等,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透過父母的管教來加以導正,在孩子出現負向情緒與行為時,家長不要急著動怒,或是以高分貝罵孩子:「不準哭!!」,不隨著孩子情緒起舞,了解為什麼孩子會發脾氣,並在過程中學習控制自己的怒氣,因為失控下用打罵方式來管教,其實效果都不會好,也等於承認自己拿孩子沒辦法,才會用打罵的方式。另外,有些父母因為心軟或是怕尷尬,一次一次的縱容,可能使得孩子發脾氣的頻率與程度更加嚴重。

父母應該先去找出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的原因:如前所述,嬰兒的需求較為單純,因此當孩子不停哭鬧時,去查看孩子的生理狀態是否沒有滿足,或者只是需要媽咪的關心;年紀較長的幼兒,需求就比較複雜,父母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找出背後的原因;在面對孩子哭鬧不休的狀況時,家長自己先不要動怒,大聲責罵孩子,只會讓孩子哭得更慘而已,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才有辦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結語:

  孩子會發脾氣是很正常的行為,就像大人有時也會生氣一樣,孩子需要被瞭解、關愛,父母應該要讓孩子知道,想發脾氣沒有關係,但是發脾氣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而哪些行為又是被禁止的,教導孩子找到正確發洩情緒的管道,像是拍拍球、打枕頭等,或是將“生氣”物化成一張紙,讓孩子使力的揉阿揉,然後讓孩子吹口氣、丟進垃圾桶,象徵“生氣不見了”。

  (詳文請見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JqeSt.cERmoSKqGh4m1jFJM/article?mid=1538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爸媽的備忘錄 

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如果能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瞭解事情,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這是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

     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

     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

      記於下,或許也能做為您的參考: 

1.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

  我只是在試探你。                        

2.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 別讓我養成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 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還要渺小。

  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 如果能夠,請別在人前糾正我的錯誤。

  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 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 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                

  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在我身上的壓力。 

8. 別過度的保護我,怕無法接受一些「後果」。

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 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 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 別在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                   

   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 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像是有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 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 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

       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 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

   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他處尋求答案。

16. 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

   如果你試著去瞭解,便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 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

   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 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

19. 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 別忘了我很快的便會長大。

   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嚐試。

21.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瞭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

        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他的成長過程。

有句話說:

「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得先蹲下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放眼看世界」。

每一位爸爸媽媽不妨抽個空,用心讀讀這份教養子女的備忘錄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種開啟孩子的智慧與勇氣 

1. 一句話就能改變孩子的自我評價:

被喻為20世紀『最佳經理人』的美國奇異公司前總裁傑克、威爾契,童年的時候曾因為話說得不夠流利,無法把腦子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導致喪失自信甚至到了無法與同學交往的地步,而他的母親卻對他說『你是因為腦筋轉得太快,以至於舌頭跟不上動腦的速度,何不把它看成是你的優點呢?』沒想到,捷克因為母親的這番話,讓他一夕之間改變想法、走出陰霾。 

2. 要孩子懂得對他人讓步:

『小家庭、少子化』是全世界開發國家的社會趨勢,因此家中的獨生子女比例也相對增加,但也形成很多孩子不知如何禮讓他人,與他人相處。 

3. 讓孩子勇於接受失敗:

讓孩子學走路不是問題,如何讓孩子跌倒後能馬上爬起來才是重點。 

4. 讓孩子體會做事的樂趣:

沒做過事的人,無法體會做事的甘苦與樂趣,更不懂得體諒別人的立場。西方國家比較主張及早讓孩子學習自立門戶,即便是從小在家,便以幫忙做家事來換取零用錢,讓孩子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越是疼愛的孩子就越是要讓他吃苦,從做事中親身體驗真實,許多偉人也都是過去流下了汗水,才了解人生的甘美。 

5. 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你我:

日本人和猶太人的家庭,從小就教導孩子們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你我,有自己專用的筷子用品,不和家人混用,如果要使用兄弟姊妹的東西,也一定要經過許可才行。這很見外嗎?對於一家人也要講究所謂的『所有權』,這在情感上難以理解,但這卻是讓孩子從小養成『尊重他人』的觀念。等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對於他人的物品也不會擅自取用,甚至也較懂得愛惜公共物品,成為有公德心的人。 

6. 與孩子一起擔任義工:

西方社會把只會為子女兒活的婦女稱為『MRS人』(即Mrs.的戲稱),不是以自己的姓名,而是以一個男人的妻子或孩子的母親自居,當然不是指家庭主婦不好,而是指只會在家做家事、帶孩子的主婦不妥。因為在西方,即使是所謂的家庭主婦,她們也不會只做家事,而會抽空外出擔任義工做社會公益,甚至於和孩子們一起做。在美國婦女於懷孕時期,便有義務接受課程開始做義工,她們相信這不但是回饋社會,也是給胎兒良好的胎教影響,希望孩子在胎內就“養成”無私奉獻的精神。東方人的胎教,很少著重在『社會性格』的養成上,也許這就是東方社會比較利己主義的原因吧。 

7.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

『塔木德經』裡頭有個小故事,有兩個兄弟搶著要吃剩下的派,於是拿著刀要切取分兩半的哥哥,心想著要把大塊的切給自己,然而這時母親卻說『誰切派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切的人要讓別人先選擇,懂嗎?』,母親只需再一旁提示處理事情的原則就好,其他就讓孩子自行領會。 

8. 責備孩子時,大人立場要一致:

孩子做事被責罵時,家中大人的立場是如何?爸爸在處罰孩子,媽媽則在一旁說情,而爺爺奶奶乾脆把孩子帶開......?如果常有這樣的局面,會讓孩子的是非意識受到動搖,夫妻之間也會生勃谿。當然更重要的是,孩子受到父母彼此態度不一的影響,將來也容易產生僥倖的心理。因此,平常就該保持賞罰分明的態度,不要輕易改變獎懲的原則,預先讓孩子了解做錯哪些事將受到哪些處罰,而且要將處罰原因反省一遍。當然重要的不在於那些“處罰條例”,而是“執法”的父母態度要一致,並且貫徹執行。 

9.請改變『成功』的定義:

如果請問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成功』的部分是什麼,您會如何回答?『希望他有好的工作與職位』也就是所謂謀生能力吧!但如果再問西方的父母們同樣的問題,他們會回答『希望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雖然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貧窮,但在他學會追求財富之前,必須正確的告訴他成功不是一己私利的成就那種狹隘的範圍,而是追求大我的奉獻精神。 

10. 體罰之前,請說明理由:

如果孩子一直不聽勸告時,你會怎麼做?『小明你給我過來!』然後不由分說的把手揮下去......。還是說『因為你一直不聽媽媽的勸告,所以媽媽決定要懲罰你,現在你轉過身去,我要打屁股了!』如此這般的給孩子預警?西方國家的父母大部分都是持後者的態度表現來處罰孩子,因為孩子即使做錯事,他也一樣有人權、有自己的思考,若不當的處置方式,將造成孩子難以抹滅的傷害,而且你想糾正孩子的不當之處,也完全無法收效。 

11. 讓孩子從七歲起就開始練習洗碗:

外國的父母們通常再孩子已能通曉一般的繪畫時,即開始要求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雖然我們媽媽可能會說:『碗筷你放著就好,媽媽來洗,你去做功課吧!』也許我們的母親都比較願意為孩子做“犧牲奉獻”,但是這有可能讓孩子反而變成自私的只管自己的事,將來等他長大想要求他幫個忙,都會被推拖拒絕。要孩子做家事,不是讓他以為這是在“幫”媽媽的忙,而是以他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做份內所該做的事”來要求的。尤其現在職業婦女居多,家事已不該被規範成“女人的天職”,家庭也像社會的縮影般,凡事都該分工合作,至於做母親的本身也要當自己只是家庭的一份子,尊重讓孩子學做家事的權利,而不要自己全部攬在身上。通過家事訓練的孩子,通常也比較會自動自發整理自己的事,在餐桌上也懂得惜物,不隨便剩留菜餚。

 12. 當個說實話的父母:

每位做父母的大概都有“哄騙”孩子吃藥或打針、拔牙的經驗,為了讓孩子乖乖就範,通常會告訴孩子:『乖,這藥一點也不苦唷!』或者『打針不會痛的,一下就好了』等等的話。然而,藥哪有不苦的,打針哪裡會不痛的?當孩子以為如你所說的去吃藥打針,但身體的感覺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時,下一次他可能不打算再相信你了。其實,是人都不喜歡被騙的感覺,就算是孩子也應該不要對他們說所謂的“善意的謊言”。要讓他們學習『面對現實』才是正確的做法,例如吃藥時可以這麼說:『藥雖然苦,但如果媽媽是你,我就會忍耐吃下去,讓病趕快好起來,就可以出去玩了』之類的正面引導,等孩子決定吃了藥,還要鼓勵他『真是不簡單,這麼苦的藥也勇敢的吃下去了』,來增加他的榮譽心。 

13. 讓孩子去旅行:

80年代世界各國流行讓十幾歲的孩子背起包包去旅行,隨著社會治安的敗壞,不得已父母們開始以保護孩子安全為前提,讓孩子學獨立為其次的心態了。這樣真的是很可惜的!旅行不但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成熟、視野更寬闊,更能為自己負責。 

14. 孩子跌倒時以平常心看待:

很多育兒專家都說,寶寶會應付跌倒比會走路來的重要,這的確是真的。有些幼兒走的快、走的穩,通常也比較怕跌倒,就算跌倒了也能馬上爬起來,這除了是本身個性使然,父母的態度也很重要。當孩子不小心跌倒,通常第一個反應都是希望尋求外人的扶持,如果父母很大驚小怪的圍上去,又是抱、又是拍的安慰,那麼孩子就會把跌倒看成是『天大的委屈』,也會心生顧忌,生怕又跌倒,,只要父母反應平常,孩子也會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挫折。 

15. 讓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找個機會攤開世界地圖給孩子看看吧!雖然每個大陸的地圖表現都不同,也都以自己為中心來描繪,。雖然這證明了要先認識自己,再了解別人,但卻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世界的幅員如此遼闊,海洋甚至比陸地寬廣,地球也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星球,要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他和他所認識的人而已,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存在於不同的角落,因此,身為一個地球人,想法不能太狹隘,必須懷有無限包容的胸襟。有了這份認知,孩子才不會輕易的驕傲、隨意的自滿,看待自己也能更謙沖為懷,更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oY70EOOQERUQBlw8iuprDJU-/article?mid=1410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爸媽急著出門喝喜酒,想幫強強穿上新買的小皮鞋,但是強強卻哭著要穿舊舊髒髒的皮卡丘球鞋…,哭鬧、倔強又堅持的強強,讓爸媽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開始聽懂大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漸漸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俗話說:「3歲的孩子,貓狗嫌!」雖然是口耳相傳的諺語,其實從幼兒生理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父母該如何面對?不然,此時的孩子有時真的會讓爸媽氣到想動手,因為我們並未了解到「貓狗嫌」的原因與孩子真正的需要。當我們從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了解堅持倔強的原因。或許我們會發現,堅持並不是完全不妥當的,而是他當下唯一能找到的溝通方式。 

單純表達所要所想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4TIPS轉換孩子的無理堅持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學前教育雜誌)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6種方法教出資優小孩 

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s Best”〉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

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動覺、人際、內省、自然觀察等智能)之中。

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也需要多元的人才,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

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

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

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

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

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1.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認識自己)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

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

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激發孩子潛在的天賦。(潛能開發)

提供幼兒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質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成人可以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發覺幼兒的潛在能力。

如:在進行音樂欣賞時,對於旋律節奏特別有反應的孩子,可能代表他在音樂方面是有潛能的。

而常常蹲在路邊觀察昆虫活動的孩子,可能對於動物部分的學習是特別敏銳的。 

3.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幼兒由於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但隨著身心的成長及知識的增加,孩子也能擁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

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如:在寒冷的冬天卻選擇穿短袖的衣服等.在成人適當的輔導之下,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會是幫助孩子有一天能做出正確決定的重要基礎。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

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

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

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 

5.計畫一項特殊的家庭專案。(促進親子關係及開發孩子的創造力)

利用節慶,,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建立愉快的學習經驗)

現代的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每天幫孩子排滿了各式各樣的課後輔導課程及才藝的學習。

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願。主動的有意願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展出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的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於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有不愉快的經驗影響日後的學習。

因此,成人要做的不是強迫而是鼓勵,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 

7.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依幼兒自己的步調成長)

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

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一下子就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便會放棄,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很容易便可以達到目標。 

8.與孩子分享你的工作。(促進親子關係)

在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於親子關係的互動有很大的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範。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的話題。 

9.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敏銳的感官能力)

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

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10.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

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

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1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自我概念的發展)

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12.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促進親子關係)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

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3.親子共讀。(培養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

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14.使用一些幽默,笑話和有趣的故事以激勵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創造力) 

15.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增強孩子好的行為)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你的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

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

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

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

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6.幫助孩子學習使用家裡,學校和公共圖書館的電腦設備。

(增進學習的能力)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學齡的孩子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7.與孩子談話並學習傾聽。(情緒的抒發)

每天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談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談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

在這過程中成人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的父母還沒有等孩子把話 說完就急著要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

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與你分享她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8.當孩子完成家事,給予肯定。(培養責任心)

2-4歲的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因此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成人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托把吸塵器等)並且給予孩子適當的工作範圍(幼兒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展出責任感。

 19.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擴大孩子的視野,增廣見聞)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的路線,並事先對於當地的文化做一番了解.真正抵達時當地對於一定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及比較並發現異同以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20.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促進社會行為及想像力的發展)

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

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21.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激發創造力)

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22.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提供好的學習模範)

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23.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

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24. 建議孩子加入他感興趣的小團體。(促進社會行為發展)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

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如:教會中的主日學學校、幼兒音樂班或社區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

透過團體的互動幼兒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並達到社會化。

 25.和孩子討論新聞以激發他的興趣。(關心社會)

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幼兒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孩子對於社會的關心。

不過在引導幼兒關心社會的同時,成人也要注意到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是否會對於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6.不要有刻板性別印象。(兩性教育)

在現代的真實生活中有許多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事情,許多在以前由男生擔任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女生來做(如:火車司機),許多女生從事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由男生擔任((如:護士)。成人提供給孩子的玩具和遊戲不要過分強調刻板性別角色,以免與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所見有落差,同時也讓孩子發展正確的兩性關係。

27.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尊重個別差異)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

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

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8.做一對有原則的父母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

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9.給孩子買一些能展現其優點的禮物。(增進自信心)

能展現幼兒優點的禮物,可以為幼兒製造成功的機會,增進幼兒的自信心。

 

30.鼓勵孩子思考他的未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成人可以啟發他的思考,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該如何做。

 31.把家裡變成學習的地方。(促進心智的發展)

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

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幼兒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32.教導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和信任自己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讚美幼兒並肯定其能力。當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會充滿自信。

 33.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培養幼兒做決定的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

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34.在家裡設置一個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表現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讓孩子學習大方的表現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35.鼓勵孩子處理他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學習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培養邏輯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多數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成人的協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小孩。

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們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複雜的問題。因此成人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自己學習解決問題。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學習尊重及欣賞每個人的差異)

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莉莉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並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

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編按:原文提供的50項原則,由於部份屬性類似,因此幼教專 家羅文喬 老師特別做整合、補充說明,歸類成36種原則。〉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oY70EOOQERUQBlw8iuprDJU-/article?mid=1434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八個堅持 - 別讓孩子成小霸王 

專家認為,無論你的管教有多「寬鬆」,又或採用哪種教子方法,某些原則媽媽必須對孩子有所堅持,絕不能退讓。以下網羅了八種日常生活常見的情景,大家平日又做到多少? 

堅持1﹕入屋要叫人,食飯要叫人。

    所謂「入屋叫人,入廟拜神」,以前隨父母探訪親友,入屋時例必要和長輩逐個打招呼,以表尊敬,不過現在很多人都不拘泥這習俗....家長雖不至要求子女按長幼次序逐個「叫人」,但入門一聲招呼或吃飯前一聲:「吃飯喇!」還是必須.....看到誰先便叫誰,一大班親友時,一句:『Hello,大家好!』已足夠。 

堅持2﹕讓座給公公婆婆。

    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地鐵或巴士時,遇到長者或有需要人士,父母要教導子女主動讓座給他們。「本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可能受到大氣氛影響,以前會這樣做的人反而變了少數,做起來總覺得尷尷尬尬,大人自己也會內心掙扎一輪,更加不會教導自己小朋友。」 

堅持3﹕勿讓孩子做「大帝」。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聘請家庭傭工,照顧小朋友的責任亦落在他們身上,不過父母要留心,勿讓子女隨意差使傭人。「有時拿一件東西、掉一件垃圾,小朋友也要姐姐幫他們,家長應要求子女懂得自我照顧,而非養成:『屋企奉旨有個人畀我使。』的心態,形成依賴性格。此外,亦要讓子女明白,家中傭人是到來「幫」屋企,因此吩咐傭人做事,要記緊說一聲:『唔該!』」 

堅持4﹕孩子牙擦擦,要罵!

    剛剛懂得說話的孩子,每當表現得「牙尖嘴利」,甚至乎會罵大人時,很多父母都會用「精靈得意」、「口齒伶俐」來形容,一副甚為欣賞的樣子。譚博士:「但從小朋友成長角度來看,這可能是沒禮貌的表現,父母切記勿得意忘形,要立刻制止他們。」相反,假如小朋友看到大人很開心、拍手掌的話,變相鼓勵了他們,日後要糾正這行為就很難了。 

堅持5﹕自己的事自己做

    很多父母都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的道理,但每次吩咐子女要自己執拾鋪又執拾玩具時,對方總會諸多藉口,又或遲遲未有行動,這時很多父母都按捺不住,最終替孩子完成....** 提醒家長這做法要戒:「父母同時亦要思考是否自己用錯方法,何解子女會這樣。」 

堅持6﹕小朋友扭計,勿退讓。

    當小朋友「扭計」要媽媽答允做某些事情,例如買玩具、到遊樂場玩等等,若然對方不肯,就喜歡出動「發難」一招,在現場大吵大鬧,這種場面屢見不鮮。媽媽遇到這情況,不應輕易就範,否則會對孩子造成縱容。

「父母亦要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例如孩子不聽話,媽媽會不開心,另外亦要解釋自己為何不能答允要求,凡事講道理。」 

堅持7﹕喜歡吃的,不能盡吃。

 不少小朋友都有偏食習慣,特別遇到自己喜愛的食物,當然希望把它全送入口中。出席一些飲宴場面時,不難發覺有些父母會容許孩子把愛吃的食物,全夾到自己的碗中,心態上認為:「細路仔喜歡吃,讓他們多吃一點亦無妨。」

「父母眼中,這是小朋友的真情流露,但在其他人眼中,卻可能認為小朋友不懂禮貌、S有和他人分享之心。家長應要求子女有所節制。」

 堅持8﹕勿讓孩子過分率性而行

    在講求「個性」的今天,很多父母都贊成讓孩子率性行事。例如媽媽吩咐孩子和其他人打招呼,孩子總是不理睬,這時媽媽就會補上一句:「她性格就是這樣。」....「媽媽雖不能強迫孩子做些甚麼,但亦要避免讓孩子以為這情況可以接受,令他們變得更自我中心,最理想是回家後向他們了解原因。同時亦要留意孩子在德、智、體、群、美這幾方面的成長需要是否有不足。」。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yMk9MsaQHxtyHLYASxwd2lQY6Ho-/article?mid=1446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