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CoCo / 2014-02-05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兩個媽媽、兩個寶寶,年齡相同,行為和性格大不同,提供給大家參考如下:

 

第一個寶寶,媽媽不相信他的眼淚。

第一個寶寶,他除了在智能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外,性格與行為方面都表現出良好的心理素質與習慣,特別是在與媽媽的配合行為方面做得十分好。

如果媽媽要暫時離開,讓他獨自待一會兒時,會告訴他:當錶上的時針指向某個數字時,媽媽就回來了。這位寶寶會十分平靜地接受,沒有絲毫的膽怯與不安。

這位寶寶的媽媽,在介紹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方法時,特別談到對於孩子自律行為的培養。在寶寶七八個月時,這位媽媽就已經開始認真地培養孩子,要按照規則來約束自己的喜好。

那時如果帶寶寶去超市,寶寶會拿一些喜歡的玩具抓在手裡玩。媽媽允許他在超市裡時玩這些玩具。但要離開超市時,媽媽就讓寶寶把手裡的玩具放回去。即使寶寶不願意,媽媽也堅持,告訴他:只有媽媽付了錢的東西,才能帶走,不付錢,就不能把玩具帶回家。

再大一些,媽媽就要求寶寶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給家裡其他人吃,如果親人不在,也要求他留下來。同時要求寶寶自己按照與媽媽約定好的時間看電視、約定好的時間去玩、或約定好的計劃購買寶寶想要的東西等。

媽媽堅持並遵守這一約定,即使寶寶忘記了他想買東西的約定,媽媽也會提醒他,並依計劃帶他去買回來。

久而久之,寶寶習慣於這種約定的方法,很多自己要求自己的好習慣就建立了。如:說好只看十分鐘的電視,到了約定的時間,寶寶就會自動關上電視。即使大人不在旁邊,他也一定會這樣做。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同樣的約定方法,媽媽也用在對寶寶行為的要求方面。

媽媽不允許的行為,如果提出了要求,媽媽就一定要堅持,不能出現前後要求不一致的做法。由於寶寶已經習慣於相信媽媽的話,因此對於行為方面的要求,多數會按照媽媽的指示去做。

但一定會有反抗的情況出現。當寶寶出現情緒激動地反抗,以哭鬧來堅持不合理的要求時,這位媽媽並不妥協,既不與寶寶一樣情緒化地責罵他,又不以冷落來處罰,而是十分幽默地以寶寶平時最喜歡的數手指遊戲,來強調自己的要求——她一邊用單手數手指,一邊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哭、也、沒、有、用,媽、媽、不、相、信、眼、淚。」

當寶寶看到媽媽的幽默,看到媽媽在學他自己,往往就破涕為笑,不再鬧下去了。

不相信寶寶眼淚的媽媽 教出有好習慣的寶寶

第二個寶寶,媽媽輸給了眼淚,也阻礙了寶寶的能力發展。

第二位寶寶,他隨時都會以激烈的方式表達強烈的個性和喜好。無論誰說了什麼,只要不合意,就堅持不做,並且會以哭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認真觀察一下媽媽面對寶寶哭鬧時的處理方法,要嘛束手無策地妥協,不然就是與寶寶一樣情緒衝動地責罵,結果可想而知,只能使寶寶的這種情緒與行為方式愈演愈烈,並逐漸形成習慣。

這種強烈的情緒反應,讓寶寶身邊的教育者很頭痛。他的配合行為少而反抗行為多,既影響他的性格成長,更影響他的能力發展,因為所有的學習過程,都會伴隨著對他人的觀察、領悟與模仿,他的不配合行為嚴重地阻斷了這個學習過程的基礎,也就無法達到高效益的學習。

可見,相信每一位媽媽都希望像第一位媽媽那樣,幫助寶寶建立起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做「不相信眼淚的媽媽」其實沒有秘訣,能做到以下幾點就行:

與寶寶建立一種十分信任的關係。

媽媽相信寶寶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只要方法得當,寶寶就能夠很好地完成媽媽希望他做到的自我約束。同時,寶寶也與媽媽之間達到十分信任的程度:寶寶相信媽媽所說的話,即使媽媽有事離開,寶寶也相信媽媽的話能夠給他安全感,而不至於感覺害怕。

這種高度的相互信任感,正是心理學認為的最佳親子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的表現。

媽媽要有明確的是非標準,並且前後一致地堅持標準。

媽媽的堅持,就是在持續地鼓勵寶寶進行自我管理。

這種堅持過程既包含有對寶寶所取得成績的關注與肯定,也包含對寶寶無理要求的拒絕和懲罰。特別是後者,往往是媽媽不易完成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當寶寶不合理的願望很容易實現時,就會認為這是應該的。當家長向孩子的無理取鬧投降的時候,其實是在教孩子把自己的精力用來控制那些照顧自己的人,而不自己照顧自己。

要為孩子設立界限,讓孩子品嚐自己行為的後果。但設立界限不是情緒衝動的後果,而是智慧、經驗和愛心的過程。

要有約束寶寶不合理願望的技巧。

看看第一位媽媽的方法,就在告訴我們一個十分成功的經驗:在寶寶哭鬧或情緒激動時,平時所用的講道理等方法都行不通了,這時最好是利用寶寶平時喜歡的遊戲方式來轉移注意力,平息他的情緒波動,同時堅持告訴他媽媽的要求不能改變。

這樣做的過程,既能避免媽媽與寶寶間的情緒衝突,同時也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冷靜、智慧與承受困難的態度,這無疑是給了寶寶一個榜樣、一種力量,會有效地平息他的情緒,學會控制自己。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簡單的補血法——晚上泡腳

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彙集于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闕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一、晚上泡腳為什麼能補血
血虛、血瘀→手腳冰涼、舌質黯淡、臉上有斑、心臟發緊、憋悶、喘不過氣。
晚上泡腳—熱水中放紅花(味辛,性溫,歸肝經和心包經,破血、行血、和血、調血),活血化瘀;疏通腎、肝、脾三條陰經。

二、泡腳的竅門
春天泡腳,開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濕除熱;
秋天泡腳,清腸潤肺;
冬天泡腳,丹田暖和。

三、泡腳材料
1. 水中放鹽→便秘→還可以消除疲勞,説明睡眠。
2. 水中放醋→腳臭→祛除腳臭、防治腳氣,促進血液迴圈、祛除風濕。

3. 水中放生薑、陳皮、薄荷→脾胃虛→暖脾胃,祛濕邪。
4. 水中放花椒→除臭祛濕、利氣行水、扶助陽氣。
5. 水中放白芍、益母草、當歸→痛經→痛經一般是體寒或氣滯血瘀引起,白芍除陰氣、祛腹痛、通順血脈、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調經;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還可以使皮膚白皙紅潤,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

6. 水中放乾薑—風濕骨痛、怕冷怕涼→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7. 水中放黃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糖尿病(陰虛所致)→花椒祛濕;黃芪補氣固表;透骨草可以説明藥物透過皮膚深入肌體,發揮藥力。

四、泡腳忌諱
1. 忌剛吃飯或空腹後泡,應飯後半小時後。
2. 忌水溫過高,應40—50度。
3. 忌時間過長。應2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
4. 忌自作主張,亂放中藥。

泡腳禁忌:經期或妊娠期婦女,有出血症狀的病人不可泡腳。

泡腳時:
上鬥身不出汗,下身出汗—腎寒;
上身發熱,下半身不出汗—氣虛。
養生 | 最簡單的補血法——晚上泡腳

腳是陰血的大本營,三條陰經都彙集于此: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闕陰肝經。腎生血、肝藏血、脾統血。

一、晚上泡腳為什麼能補血
血虛、血瘀→手腳冰涼、舌質黯淡、臉上有斑、心臟發緊、憋悶、喘不過氣。
晚上泡腳—熱水中放紅花(味辛,性溫,歸肝經和心包經,破血、行血、和血、調血),活血化瘀;疏通腎、肝、脾三條陰經。

二、泡腳的竅門
春天泡腳,開陽固脫;
夏天泡腳,祛濕除熱;
秋天泡腳,清腸潤肺;
冬天泡腳,丹田暖和。

三、泡腳材料
1. 水中放鹽→便秘→還可以消除疲勞,説明睡眠。
2. 水中放醋→腳臭→祛除腳臭、防治腳氣,促進血液迴圈、祛除風濕。

3. 水中放生薑、陳皮、薄荷→脾胃虛→暖脾胃,祛濕邪。
4. 水中放花椒→除臭祛濕、利氣行水、扶助陽氣。
5. 水中放白芍、益母草、當歸→痛經→痛經一般是體寒或氣滯血瘀引起,白芍除陰氣、祛腹痛、通順血脈、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調經;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還可以使皮膚白皙紅潤,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

6. 水中放乾薑—風濕骨痛、怕冷怕涼→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7. 水中放黃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糖尿病(陰虛所致)→花椒祛濕;黃芪補氣固表;透骨草可以説明藥物透過皮膚深入肌體,發揮藥力。

四、泡腳忌諱
1. 忌剛吃飯或空腹後泡,應飯後半小時後。
2. 忌水溫過高,應40—50度。
3. 忌時間過長。應2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
4. 忌自作主張,亂放中藥。

泡腳禁忌:經期或妊娠期婦女,有出血症狀的病人不可泡腳。

泡腳時:
上鬥身不出汗,下身出汗—腎寒;
上身發熱,下半身不出汗—氣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40x140

許多人為避免浪費食物,會把剩菜、剩飯留到第二天再吃,但有些剩菜、剩飯是不能吃的。

一、湯
湯最好的保存方法是湯底不要放鹽之類的調味料,煮好湯用乾淨的勺子勺出當天要喝的,喝不完的,最好是用陶鍋或玻璃鍋存放在冰箱裡。因為剩湯長時間盛在鋁鍋、不銹鋼鍋內,易發生化學反應,應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

二、魚和海鮮
魚和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腎功能。

  
三、散裝滷味
散裝滷味當天要吃完,不可隔夜。從食品安全角度來講,隔夜的滷味是不衛生的,可能的話最好不要吃。食品專家提醒,即使放在冰箱裡的食物,也並非絕對“保險”。冰箱裡易孳生黴菌,還有嗜冷菌等。

  
四、茶
隔夜茶因時間過久,維生素大多已喪失,且茶中的蛋白質、醣類等會成為細菌、黴菌繁殖的養料。

  
五、綠葉類蔬菜
由於部分綠葉類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類,煮熟後如果放置的時間過久,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鹽便會還原成亞硝酸鹽,有致癌作用,加熱也不能去除。

  
六、銀耳
因為不論是室內栽培的銀耳還是椴木野外栽培的銀耳都含有較多的硝酸鹽類,經煮熟後如放的時間比較久,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鹽會還原成亞硝酸鹽。

七、雞蛋
如果雞蛋沒有完全熟透,那麼未熟的蛋黃隔夜之後食用,在保存不當的情形下,營養的東西容易孳生細菌,造成例如腸胃不適、脹氣。但是如果雞蛋已經熟透,而且以低溫密封保存得當,一般沒有問題。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木耳、山藥無膠原蛋白 營養師:非常稀少

這幾年吹起抗老凍齡風,許多食物都強調有膠原蛋白,有火鍋以及各種食用粉末和飲品,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組長打破這個觀念,她說,包括木耳、山藥等等,吃起來讓人感覺可以增加皮膚彈性的「Q滑」成分,其實大部分是水溶性纖維,植物性膠原蛋白含量微乎其微,即使多吃豬皮雞爪等食物,能不能合成人體所需的膠原蛋白,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實驗可以證明。

 



宣稱可以讓皮膚有彈性的膠原蛋白火鍋,有人是加了白木耳、黑木耳,有人是加入山藥,這些吃起來黏黏滑滑的食材,感覺像是彈力球一樣,能幫助提升肌膚Q彈 ,但有營養師要打破這個觀念。

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組長陳紋慧:「木耳、山藥,那個大部分都是水溶性纖維,膠原蛋白主要來源來是存在蛋白質食物。」

黏稠的食物,多數是水溶性纖維,而不是膠原蛋白,其他營養師則說白木耳例外。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白木耳裡面水溶性纖維含量比較高,它的果膠含量也比較多,白木耳來講它是有幫助的。」

多吃不是沒好處,山藥、木耳這類可以控制新陳代謝症候群以及血壓,至於坊間流行吃豬皮、雞爪來補充膠原蛋白,這幾項食物的確富含膠原蛋白,但是能不能被人體吸收,轉換成皮膚,到目前為止沒有數據和實驗證明。

國泰內湖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要維生素C的食材,才能幫助膠原蛋白的生成,我們身體補充膠質的食材原料進去,還是需要維生素C。」

維生素C,包括柑橘等水果,其實補充膠原蛋白,無非就是想抗老,反而每天吃3種蔬菜、2種水果,才是最能達到青春美麗的飲食法。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冒沒有特效藥!5招讓感冒不藥而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感冒要不要吃藥呢?因台灣的勞工朋友們工作繁忙,若不小心遭到感冒病毒感染,出了咳嗽或是發燒,第一時間一定會趕到醫院或診所請醫師開藥,而且最好是藥效越強越好,若吃了沒效,醫師恐怕還會被罵「兩光」。

但家醫科洛桑加參醫師就指出,其實病毒型感冒,幾乎是沒有任何藥物能夠直接治療,而診所醫師所開立的藥物多半是所謂的止咳劑、普拿疼等,只是把症狀壓制下來,但實際上,病毒還是在身體裡作祟,反而是這些藥吃多了,尤其是普拿疼,在我國B肝患者這麼多的情況下,會對肝臟造成影響。

但萬芳醫院家醫科陳柏臣醫師卻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台灣文化、地狹人稠等關係若民眾感冒治療的方法向國外取經,認為感冒不用吃藥,靠多休息多喝水,將會不符國情,畢竟台灣的工作環境沒辦法像美國,感冒可以休假在家休養,且地狹人稠的狀況,若咳嗽症狀無法緩解,恐怕很容易會讓飛沫到處飄盪。

但不管「感冒要不要吃藥」,民眾最關心的還是希望感冒能快點好,脫離中標之後整天被鼻涕、高燒、咳嗽纏身的噩夢,洛桑加參醫師和陳柏臣醫師,就提出了以下幾點,有助於感冒快好,若民眾有充分時間休息,甚至不用吃藥,靠以下方式,感冒也會容易痊癒:

1)感冒多喝水,卻很少人做到/感冒最怕的就是脫水,而身體在對抗病毒時,當然也需要大量的水分補給,建議一天喝上兩千到三千毫升的白開水,若感冒發燒,拉肚子的時候,則需加些舒跑,補充流失的電解質。

2)多補充維他命c/開水裡能加些檸檬進去,補充維他命c,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維他命c可促進身體加速代謝,許多細胞的代謝都需靠維他命c作用,建議多多補充,可有助於加速感冒快好。

3)醫生感冒都吞大蒜/可適量的吃大蒜與洋蔥,大蒜可以殺菌,並且含有天然的消炎成分,洛桑醫師強調,吃大蒜對感冒快好,有很大的正面幫助,因此感冒都他會吃一到兩顆的大蒜。另外,洋蔥裡還含有大量的鋅,能夠增強感冒時的抵抗力,醫師建議洋蔥可以用涼拌沙拉的方式烹調攝取。

4)發燒感冒,也要做運動/許多人認為感冒發燒,要躺在床上休息一整天,但其實感冒時最好能在家裡做適當的運動,像是原地慢跑、踏步、拉筋、瑜珈等,尤其是感冒容易伴隨著身體痠痛,拉拉筋倒是可以舒緩痠痛的不適感。

5)藥物含有抗藥性,務必全吃完/雖然許多文章都指出,感冒藥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尤其是抗生素,吃多了會產生抗藥性,但其實與醫師好好溝通,說明症狀,並不會輕易傷害到身體,但藥物裡頭若有抗生素,務必好好規律服藥,且「一定要把藥全部吃完」,陳柏臣醫師強調,若身體病菌出現抗藥性,未來真的會越來越麻煩,感冒會更不容易好!

但醫師也提醒了,民眾若真的高燒不退,症狀嚴重,還是一定要看醫生,以免遭較強的病毒感染,又因免疫力太差招致併發症,反而無助病情好轉。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成良好習慣 輕鬆遠離蕁麻疹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誘發蕁麻疹主要原因多與食物、藥物和感染相關,有時也可能是免疫功能出問題導致;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栗伃指出,臨床上,部分特殊體質的患者,也會因接觸冷、熱溫度,或運動後,促使皮膚出現病灶,甚至演變為皮膚劃紋症。

出現蕁麻疹,身體會出現大小不一且形狀不規則的浮腫,且有可能會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林栗伃說,有時浮腫症狀會在幾個小時內消失,但也可能會不停誘發,若症狀反覆出現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

治療上,急性蕁麻疹多以口服抗組織胺為主,通常數天至兩週內就可痊癒,除了影響到其他部位危及生命,則可立即給予短期口服類固醇治療或是針劑類固醇治療;林栗伃說,若治療慢性蕁麻疹,則只需持續服用抗組織胺藥物,半年內就可有效改善。

除了平時應多選擇寬鬆衣物,也應避免吃到不新鮮的海鮮食物,且若為特殊體質,則應做好保暖等措施;林栗伃提醒,急性蕁麻疹嚴重時,恐會出現胸悶、喘、呼吸困難等危及生命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病情加劇。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養肝防病3祕訣 流感不再來

最近流感病毒肆虐,面對來勢洶洶的流感疫情,你做好防護了嗎?隨著春天的腳步到來,天氣由冷轉暖,許多細菌、病毒、微生物等也跟著生長繁殖,繼而使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腦炎、麻疹、結膜炎等傳染病更為流行。中醫師指出,要避免病毒找上門並不難,只要從飲食、生活起居、防病三方面著手調整,就能有效增加抵抗力,預防傳染病的發生。



陳潮宗中醫師表示,風為春季的主氣,在《黃帝內經》中云:「風者,百病之長也」,意謂風邪在眾多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故春季定要做好並重視防病保健的工作。而在中醫的看法中,春季與五行中的木、五臟中的肝臟以及六淫的風邪相應,因此在春季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肝病與風邪(感冒)的防治。

訣竅1/少油、少辣 減少飲食刺激

春季最重要的就是肝病與風邪(感冒)的防治,在中醫對於肝臟系統的調養和護理上,除了透過藥物、食療來加強調理外,更要注意下列幾個要點,戒食辛辣、油炸及酒等刺激性的食物,因辛辣、油炸食物易燥火動肝,進而損耗肝陰;酒則易對肝產生不良影響。

另外,春季感冒的特點為起病急、傳變快、惡寒輕、發熱重、頭痛、咳嗽痰黃、咽喉腫痛、尿黃、口渴等,在治療上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為主,可用連翹、板蘭根、銀花、生甘草等中藥治療。飲食上除了少吃油炸及辛辣的食物外,更要盡量以清淡的方式來烹調食物。更重要的是平常營養要充足,並多加強蛋白質、維生素 C 及礦物質鋅的補充,有利於增強免疫力。



訣竅2/防治感冒從生活起居做起

各種細菌及病毒的感染均會對肝臟造成損傷,所以若無特別因素,民眾於日常應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接觸感染源的機會。若非得出入公共場所,事後的清潔相當重要,再接觸公共場所的物品後,勿任意觸摸眼鼻口。並隨時注意氣候的變化,並適時添加衣物,做好保暖。

由於人體睡眠、休息時能增加肝臟內血液的流量,賦活肝臟細胞。因此,要預防流感病毒,民眾應維持作息正常,避免熬夜、過度疲勞造成肝臟損傷,讓病毒有機可趁。另外,在中醫學理來看,過度的情緒起伏也會引起肝臟的傷害,建議民眾平常應保持心情愉快,不宜發怒、過度憂鬱、沮喪,才能有效的避免及消除各種誘發流感的因素。

訣竅3/減少肝臟負擔 多吃優質蛋白質

除了調整日常作息外,建議民眾平時要攝取適量的營養,春季養生可從飲食、生活起居、防病三方面著手。其飲食要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中藥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如山藥、大棗等;烹調食物則以清淡為宜,並應多食甜、少食酸,以補益脾胃之氣。

此外,還應多吃新鮮蔬菜,如菠菜、萵苣、芹菜、蘿蔔、白菜、蔥、薑等,來補充各種營養,避免發生口腔炎、口角炎及肝臟疾病等春季常見的疾病;還可以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等,以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並且適量食用寒有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海鮮、海魚、豬肉等可避免增加肝臟的負擔。



【中醫師小叮嚀】:

不過,陳潮宗醫師也提醒民眾,海鮮雖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但在食用時仍應謹慎不宜過量,尤其是針對患有關節炎、痛風、尿酸高患者,在分量上更要小心掌控。過量的食用海鮮,易使體內酸鹼度失衡,容易引起痛風、腎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另外,海鮮食品中也富含嘌呤,過量攝取易造成人體代謝紊亂,引起代謝性疾病。而食用海鮮時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易引起痛風。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談兒童焦慮反應

談兒童焦慮反應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害怕反應,往往用責備的口吻:「你要勇敢一點!有什麼好怕的?」但孩子的情緒很真實,孩子願意抒發情緒、願意談,對家長來說是好事!我們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先安撫情緒,再查明焦慮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害怕、焦慮的感覺是很糟糕的!擔心、害怕可以視為一項警訊,如果孩子沒有「陌生人的焦慮」,就可能引發危險,任何人都可以帶走小孩。每個年齡層會有不同的害怕,如小嬰兒在八、九個月,開始懂得分辨父母親,會怕陌生人;一歲多時,怕父母離開,有分離的焦慮;三歲後,有些小孩會害怕特定的東西,例如怕閃電、怕動物,如怕狗、貓、蟑螂;中學以後,怕別人的評價,怕自己表現不好!

心理焦慮所引發的外在行為隨年齡也有差異,大致分為三階段:一、學齡前:嬰兒哭鬧就是焦慮和害怕最原始的表現,到三、四歲,倘若小孩原本會自行吃飯與大、小便,現在卻產生退化、退縮的行為,就需要協助;在身體症狀上會頭痛、肚子痛。二、小學時期:延續學齡前的反應,如哭鬧、退縮、退化,但開始有能力主動說明,會選擇避開令他焦慮的事件;在生理反應上會頭昏、手抖、呼吸困難……等等。三、青少年:包括較早熟的中、高年級學生,新增的煩惱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在乎自己的社交表現能力!

如果這些症狀發作頻繁,影響生活作息、學習情況,嚴重將導致精神疾病,也常合併憂鬱的情況。我先介紹幾種疾病的類型及差異:

「畏懼症」,指的是有特定對象,如怕狗、怕搭飛機、怕坐電梯、怕打針、怕見血等。大人必須觀察小孩害怕的情況會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社交畏懼症」,指的是孩子面對社交環境,如害怕上台講話,這不只是個性害羞,還參雜害怕的情緒,會臉紅、心跳加快,甚至愣住、無法言語;症狀嚴重一點,可能連在公共場合吃飯、交談都沒辦法。

「焦慮症」,一般醫學上說明「害怕」指的是有特定的對象,知道自己怕什麼,而「焦慮」意味著沒有特定對象,但情緒上呈現緊張、害怕的狀況。兒童常見的是擔心功課沒交,事情沒完成,及別人的指責!「焦慮症」在青少年時期最常見。至於「分離焦慮症」多發生在嬰幼兒時期,一、兩歲的孩童特別黏父母,這種情緒有可能持續至兒童期,他們會不斷地擔心害怕父母出意外,不見了;或自己出意外而看不見父母!我遇過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與父母出遊,發生車禍,父親在車禍中過世,孩子事後不敢離開母親,不肯與媽媽分離。

「恐慌症」,這是一種突發的狀況,前一秒可能好端端的,卻突然產生很緊張、焦慮的現象,一時之間呼吸困難、手腳沒辦法動彈、心跳不斷加速,這類情況常見於青少年。

面對種種的害怕,我們必須先了解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明顯時,如家庭變故,自己遭受意外、車禍、地震、火災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害怕再度面對。例如九二一地震後,醫生就接到許多個案,每個孩子產生的反應也截然不同,有人怕地震、有人怕黑──因為地震發生在深夜,孩子心裡產生情境連結,一到天黑就害怕。若外在因素不明顯時,有可能是孩子特別敏感,曾經有小孩不肯上學,媽媽帶來就診,兩、三次會診之後,發現原來孩子聽聞後山防空洞有死人,因此不敢上學!家長面對這些狀況,首先重要的是安撫情緒,設法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需要來處理,有的小孩只要人陪伴,就能減輕不穩定的情緒;有的只需要獨自稍微休息一下;有的需要人抱、撫摸;也有的小孩,你越關心,他反而哭得越大聲,這時候只要確認孩子是在安全的環境,就可以跟孩子說,等他心情好一點、不哭鬧,大人再進來和他溝通。

如何與孩子談情緒,談擔心、害怕、焦慮的問題?鼓勵孩子表達擔心害怕的事情,查明原因,同時觀察是否有特定的場合,如學校;特定的時間或人、事、物,由父母與孩子一起討論,最常見的情況是週一不想上學,因為週六、日玩得太開心了,也有些孩子害怕上某個特定課程!如果發生的次數太頻繁、持續過久,就要給予協助,例如接受輔導。

我建議用鼓勵的方式,採漸進式改變孩子的行為,舉例說,面對有「分離焦慮」的小孩,不敢一個人上學,剛開始可以陪伴他走到教室;過段時間再慢慢縮短距離,只送到校門口;接著陪他走到半路,讓他自行走一段路;最後是在家門口說再見!若是「畏懼症」,孩子怕狗,開始先讓他看狗的圖片,進一步可以接觸剛出生的小狗,靜靜地觀望,再慢慢引導他靠近小狗,如果他有意願了,可以慢慢嘗試接觸大狗!

除了行為外,認知上的教導也格外重要:例如家中有人過世,孩子會聯想、擔心父母離開、死亡,這時可以告訴孩子,發生意外的比例並沒有那麼高,以減輕他憂慮的程度。有一個小朋友,一度追問爸媽,如果他們發生意外,那他自己該怎麼辦?這個爸爸回答也很妙,他說:「不必擔心,我有準備足夠的保險金,經濟上沒有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家人會照顧你!他們也一樣愛你呀!」這些話讓孩子的擔心降低不少。另外也可以清楚交代自己平常的動向,如早上打辦公室的電話就可以找得到;下午打手機,晚上幾點回家!

以上說的是大致的狀況,實際應用到每個小孩身上,還是會有差異性的。

另外有兩個例子,我分別說明:

有個國三學生,在學校課業表現不錯,最近時常向母親反應,有很多國二的學妹下課時常趴在窗口看他,讓他覺得很困擾、很煩,有時候怕得不敢去上廁所,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母親總是回答他:「你要忍耐呀!不要理她們就好了。」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討厭班上的導師,因為老師用很嚴厲的方式處罰考不好的同學,他看了就很生氣,他說:「告訴大人都沒用,大人只會叫我要忍耐。」現在他不停地反應不想去上學。

我給他母親的建議是,要改變他人的行為比較難,但是可以試著改變孩子的想法,好比可以和孩子討論,那些來窗口觀看的學妹,誰長得什麼樣子?衣服有什麼不一樣?至於對老師的不滿,孩子恐怕比較難說出口,就必須麻煩媽媽出面,跟老師溝通,再幫助孩子改變情緒背後的想法及行為。

另一位才藝班老師反應,常在課堂上遇見三歲的孩子有分離焦慮的問題,通常大部分的孩子上了幾堂課就有改善,可是也有例外,該怎麼辦?

我建議可以先協助孩子熟悉環境,讓老師、課程、媽媽這三方面有良好的連結,然後媽媽再減少陪伴的時間!如果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現情緒,老師可以設計某個角落作為休息區,讓他們暫時休息一下。

作者:網路轉載 | 2013. 10. 31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懲罰有方 6招讓寶寶聽話

寶寶年紀小難免經常犯錯,特別是在寶寶2歲左右,寶寶進入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爸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還經常在大街上哇哇大叫搞到爸媽在眾人的目光中很難堪。雖然我們都說要家長學會賞識孩子,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恩威並重」,家長懲罰有方,孩子便會乖乖聽話。 

懲罰有方 6招讓寶寶聽你話

 1、犯錯前先做聲明和提示

爸媽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套原則,並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家長在某些方面的底線在哪裡,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那麼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如果媽媽不喜歡寶寶在晚飯前吃糖,寶寶堅持要吃,媽媽可以事先表明自己的態度「媽媽不准你飯前吃糖,吃糖多會蛀牙而且你事後肯定不想吃飯。」再如寶寶死活不願去刷牙,媽媽不必軟磨硬泡,只需給寶寶一個提示「寶寶如果不去刷牙,明天就不能吃點心了,因為吃點心後不刷牙,牙齒會長蟲子啦!」在寶寶將要犯錯之前向寶寶申明提示將要面臨的懲罰,寶寶「怕怕」自然也就乖乖聽話啦! 

2、罰寶寶獨自待在房間

現在講究保護孩子自尊心,對孩子的懲罰可是打不得又罵不得,家長可以嘗試一些小手段來達到讓孩子認識錯誤又能懲罰孩子的目的。

如果寶寶做錯事還死口不認,嘰嘰喳喳地向爸媽發脾氣認為自己沒有做錯,家長不必和孩子扯紅臉皮,你可以採用冷處理方式,避免戰爭升級。讓寶寶在自己的房間裡面呆著,讓寶寶有一個緩衝區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也能夠讓他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等他能夠冷靜下來了,家長可以耐心、客觀地和寶寶一起分析問題,瞭解他為什麼這樣做,家長再適當地指出他行為不當的地方,下次該怎樣注意同類的事情。爸媽以一種開放寬容的姿態讓寶寶表達心裡的感受,寶寶感到父母是願意傾聽,是尊重自己的,才就能把父母的「教育」聽得進去。 

3、罰寶寶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家長不妨在某些事情上和寶寶事前「約法三章」,並嚴格遵守,讓寶寶意識到父母的「說一不二的威嚴」。比如家長每個月都有給寶寶一定的玩具預算,前提是寶寶要拿到父母獎勵的5顆獎勵星星,如果寶寶做錯事,或者表現不乖,爸媽可以減少一顆星星作為對寶寶的懲罰。

當然,這些獎懲行為要有一定的原則和公平,如果爸媽以減少星星作為威脅手段,隨意逼迫孩子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那麼寶寶對於這個「約法三章」便不怎麼感興趣,更不用說去遵守了。再如寶寶每天下午都有個「點心時間」,但是如果寶寶做錯事,在提醒他後還不願改正時,就可以罰寶寶今天不能吃小蛋糕,讓他失去一次原有的待遇。 

4、罰寶寶減少玩的時間

寶寶天生愛玩,所以對於寶寶來說,減少玩耍的時間無疑是一種嚴厲的懲罰啊!如果寶寶只顧著玩玩具不願意上床睡覺去,媽媽就可以跟寶寶說「寶寶曾經和媽媽約法三章,如果9點還不去睡覺的話,明天就只能玩1個小時的玩具了」寶寶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自然就會乖乖去睡覺了。

作為懲罰,家長減少寶寶玩的時間之外,還可以讓寶寶做一些體力活。家長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分配給寶寶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收拾房間,或者洗碗。對於一些不喜歡做家務的寶寶,附加的家務活懲罰肯定讓他下次不敢再犯錯了! 

5、讓寶寶承擔犯錯的後果

寶寶頑皮不聽話,對於父母的規勸屢教不改,那麼就適當地讓他嘗嘗任性的結果吧!寶寶在生活中多犯錯「碰壁」,能夠逐漸理解並接受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寶寶的受挫能力也將會更強。

比如,如果孩子總是摔玩具,媽媽可以把寶寶的玩具都收起來,並且罰他3天內不准玩玩具。或者寶寶在公園和別的小朋友打起架來,媽媽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內不能去公園玩。家長在做這些處罰時,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懲罰的原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只有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些懲罰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氣哦! 

6、講道理,不犯怒

孩子對於爸媽的指示不但拒絕聽從,還在家裡滿地打滾來讓爸媽屈服自己的要求。對待寶寶的執拗和不合理要求,如果家長態度強硬,可能會讓寶寶感到挫敗感,反而加重他抗拒的情緒。所以家長首先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寶寶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溝通時家長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面對孩子,不要擺出一副家長的威嚴。給孩子回饋時也切記空洞的說教和囉嗦的「語重心長」,像這種沉重的對話,只會減少寶寶與父母交流的欲望。家長在溝通中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即使寶寶做錯了,但是他能夠說出很好的理由,那就原諒他,甚至主動放寬你的原則,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大膽實踐。

作者:網路轉載 | 2013. 12. 17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更勇敢? 

小女孩好像天生就膽小。

她們怕黑;

她們不敢單獨在自己的房間裡睡覺;

她們害怕在地上爬來爬去的蟲子;

她們不敢爭取自己的正當利益;

正因如此,膽小和懦弱好像總是喜歡這些小女孩,

於是小女孩受到小男孩的欺負便成了常事。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更勇敢呢?

 

傾聽、鼓勵和支持,讓小公主變得勇敢

4歲的小女孩桐桐非常膽小。

有一次,媽媽帶她去社區的小廣場玩,旁邊突然跑過來一個2歲多一點的小男孩,他直勾勾地盯著桐桐手裡的小皮球,非常好奇的樣子。桐桐看見了,不自覺地把球往身後藏,然後壯著膽喊:「你不許搶我的小皮球!」

小男孩好像看出桐桐的膽小,沖上來就搶,桐桐嚇得嚎啕大哭。媽媽連忙說:「小弟弟,你怎麼可以搶東西呢?」又對桐桐說,「小弟弟比你還小呢,你為什麼怕他?來,和小弟弟握握手,大家做個好朋友。」

小男孩做個鬼臉,跑了。從那以後,他只要看到桐桐經過,就會跑過來打她一下,或者把桐桐手裡的東西搶走。而桐桐看到那個小男孩,總會不由自主地躲得遠遠的。

又有一次,桐桐正在樓下的車庫裡玩,看到那個小男孩朝這個方向走來,便馬上對爸爸說:「爸爸,快把車庫的門關上,那個小哥哥要打我。」

桐桐竟然將比她小的孩子升級為「哥哥」了。這也正是很多女孩家長感覺頭痛的事,由於女兒的文靜、膽小,常常在學校受那些「壞孩子」的欺負,自己又不好插手小孩子之間的事情,但又不知道怎樣才能讓膽小的女兒保護自己。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桐桐的爸爸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晚上,爸爸認真地問自己的寶貝女兒:「那個小弟弟比你小,怎麼會是小哥哥呢?你能告訴爸爸你為什麼這樣怕他嗎?」

「因為他總搶我東西,還老打我。」桐桐有點委屈地說。

「如果你按爸爸說的去做,小弟弟就不敢欺負你了。下次小弟弟再搶你東西,你就大聲地對他說‘不許欺負我’,然後再把東西搶回來!」

第二天,桐桐跟爸爸出門,遠遠地看到小男孩走過來,爸爸就對桐桐使了個眼色,躲到一邊。

小男孩過來了,看到桐桐手裡的玩具熊,就上來搶。桐桐鼓起勇氣,大聲說:「你不許搶我的東西!」然後用力把玩具熊奪回來,小男孩也由於沒有站穩,而摔倒在地上。小男孩沒想到桐桐變得這麼「勇敢」,這次他居然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原來,看起來很強大的小男孩竟然是個「紙老虎」,以後他可能再也不敢惹桐桐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家長要想讓女孩變得勇敢起來,就要告訴她:躲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那些「侵略者」,你才能永遠不受欺負。

不過,有的時候小公主之所以膽小,不是被外人欺負了,而真正的原因是卻被我們忽視了,因此:

父母還要瞭解女孩膽小的其他原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當女孩哭時,很多父母經常這樣恐嚇女兒:「不要哭,狼外婆來了,專吃愛哭的小孩子!」年幼的女孩並沒有掌握太多的科學知識,很容易就會對家長的戲言信以為真,並且產生深深的恐懼。

對生活帶有恐懼心理的女孩,是很難有勇氣面對「侵略」的。在被欺負的時候,她的恐懼心理會捲土重來,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吞噬女孩幼小的心靈。

另外,家長對女孩過分的溺愛也會促使她們膽小。「不要動,小心燙著你!」「想吃蘋果?媽媽給你削,刀子會傷到手!」家長的過分保護會給女孩消極的暗示。在家長的溺愛下,女孩一方面會變得嬌縱、不可一世;另一方面,由於很多事情女孩都沒有親自體驗過,她會對實踐產生畏懼心理。這樣的女孩在面對「侵略」時,常常只會躲避。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給父母的建議

並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天生膽小,這與孩子的性格有關,當然與父母從小對她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方法一:鼓勵女孩說出自己的內心需要

7歲的小韓旭是個不敢說話的小女孩。

爸爸帶小韓旭去逛商場,就要離開時,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會兒吧。」眼睛卻一直盯著櫃檯裡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卻裝作什麼也不知道,他故意這樣對女兒說:「只能玩10分鐘,10分鐘後我們就回家。」

10分鐘馬上就要過去了,小韓旭終於忍不住了,她用很小的聲音對爸爸說:「爸爸,我……想買一樣……東西。」

「買什麼?說話別吞吞吐吐,想要什麼說出來!」

「我想買一個洋娃娃!」小韓旭鼓起勇氣說。

於是,她得到了一個洋娃娃。

做父母的一定在女兒小的時候就對她灌輸這樣一種想法:謙讓是一種美德,爭取卻是一種能力。這樣女兒才不至於因太注重關係而失去「自我」。

當女孩希望得到某種東西或機會的時候,當女孩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當女孩面臨各種壓力的時候……爭取不一定獲得,但放棄就意味著失去。在女孩小的時候,父母就應教會她說出自己的內心需要。

如何讓你的小公主勇敢起來

 

方法二:女孩的勇氣是「寵」出來的

事實上,所有的小孩子,都會害怕怪異的聲音,怕從高處跌下。男孩也有類似的問題,只是他們天性中有更多對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險和攻擊性),而社會對於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於他們擺脫懦弱的心境。

這是不是說,我們對女孩的教育會使她們更容易失去自信、變得懦弱退縮呢?其實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寵」出來的。

在朋友的眼中,若南是一個特別有勇氣、特別自信的女孩。每當有人問起「你為什麼這麼優秀」時,若南都要講起小時候的故事——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寵愛她,他們覺得自己的女兒是個很優秀的女孩:

若南嫌自己個子高,父母說正好可以做模特;

若南學習畫畫,卻畫得亂七八糟,父母滿不在乎地笑笑說:「可你的歌唱得特別棒啊,每個人都有長處。」

若南想當記者,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後準備去央視,還是鳳凰衛視?」「寵」到現在,若南已經在一家知名的媒體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始終是個特別自信、特別陽光、性格開朗、有人緣的女孩。

知心姊姊陸勤在《告訴孩子,你真棒!》一書中這樣寫道:「成功是一種感覺,一種態度。‘我能行’是成功者的態度,‘我不行’是失敗者的態度。人改變了態度……由‘我不行’變為‘我能行’,就會獲得成功的感覺,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

的確,當女孩缺乏自信,即使面對比她弱小的對手也會退縮不前,即使自己的玩具被搶走也不敢要回來……這樣的女孩,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失敗者的假想裡,未出征先言敗,又何談將來的成功呢?

膽小、懦弱不是女孩的代名詞,假如你家小公主缺乏勇氣,不妨試試以上兩個辦法,事情的轉機只在你的實際行動中哦!

作者:媽媽經 編輯部 | 2014. 1. 18 |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