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雅蓉媽咪

基於(幼兒有自我教育的天賦)以及(智能可以改變的發現),雅蓉以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引導孩子在充滿愛、擁抱、尊重的安全環境裡透過生活自理學習,養成獨立、健康、快樂的特質。

家人:3代同堂,一家4口加婆婆

     目前帥哥王子高一,美麗公主國二

當初踏入居家保母的行列就是想陪伴孩子長大,不想錯過孩子在學校的點點滴滴,童年只有一次,快樂的學習是我想給於孩子的,所以我們還真沒上過安親班。

雅蓉家在楠梓高中、台糖量販店、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附近

        0919-187593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家長與我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及變遷,所以有了職業婦女和雙薪家庭一詞,我何其幸運可以陪伴自己和大家的孩子一路成長。

  當年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開始了我居家保母的新身分,以前當幼教師時,有堅強厚實的團隊帶好自己的班級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現在萬事都要自己來,記得回歸家庭後的第一個家長,是人人敬重的大學教授,剛開始給自己莫名的壓力,每天都戰戰兢兢的,但家長卻給予了百分百的信任,從不干涉我的教養方式,這給了我莫大的信心。

    陳大哥曾說,他就是喜歡我們家的感覺,孩子每天快樂的笑容就是當父母最大的希望,相信保母、相信專業。

    記得有一次菲的父母比較晚來接,菲跟著我們一起用餐,孩子堅持要用完餐才回家,看著孩子笑容滿面的忙得不亦樂乎,家長笑著說:菲菲在你家比較像在自己的家,我家反而像睡覺的地方。

   不要萬事太計較,把家長當朋友看待,孩子的笑容、家長的信任,是我的原動力,認真用心對待每一位孩子及家長是我一路堅持的理念。也很感謝家長出國度假也都不忘幫雅蓉家的哥哥姊姊帶件異國小玩物,真的很謝謝這些一路陪伴雅蓉成長亦師亦友的家長們。

      照顧好孩子是我每天必要的功課,但這門學問不是紙筆測驗,也不是口頭報告就能評分的,它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從家長平時的反應中,獲得最最屬於自己的答案。

     (雅蓉發表於103年系統季刊)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 識 兒 童 的 敏 感 期 

陳秀芬演講   陳睿倩、李景新整理

蒙特梭利把兒童的各種敏感期觀察得非常透徹,並運用在教育上,達到非常優良的效果,因此要認識蒙特梭利的哲學,一定要來看看到底蒙特梭利所謂的敏感期是什麼?我們先從敏感期這個名詞的起源談起。 

「敏感期」一詞,由荷蘭生物學家佛里(Hugo de Vries)首度提出。他觀察到有一種蝴蝶把卵下在樹皮或樹枝上,之後孵出來的毛毛蟲即具有一種對光的敏感性,使這些毛毛蟲能朝有光的方向移動,爬到樹枝的最頂端,吃樹梢長出來的嫩芽。這是因為剛出生的毛毛蟲消化系統還很脆弱,有了對光的敏感性,幫助牠們找到嫩葉,得以飽餐一頓。但這種敏感性,只持續一段短暫的時間,隨著毛毛蟲漸漸粗壯長大,對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牠們可以享受成葉,自由地在樹之深處遊走。這種現象對牠們也是一種保護,因為有層層枝葉覆蓋,較不易被牠們的天敵發現,此時若仍具有對光的敏感性,對牠們而言反而危險。 

所以我們在此界定「敏感期」的定義為:生物體成長的時候,所擁有的一種特別感覺力,這種感覺力是短暫的傾向,一旦取得想要的特質,這種特殊的感覺力就會消失。 

蒙特梭利依據佛里的研究,看到大自然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神秘的創造,由此衍生到人類身上,發現了兒童特別的敏感期,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些什麼:(請注意,這裡的年齡是參考值,因孩子的個別差異,會有不同的發展。)  

1歲對小東西的敏感 

孩子在1歲前後,會在地上到處爬或遊走,此時對地上小小的東西非常著迷,常會撿起來把玩或放進嘴裡。這種敏感性幫助孩子探索環境,對其所生存的世界更加了解,以便儘早融入社會。所以若有值此敏感期的幼兒,為了能有更安全的環境供他自由探索,最好能每天拖地板,並注意居家的安全措施。 

1歲對走路的敏感 

1歲多剛會走路的幼兒,很喜歡到處走動、爬樓梯,熟練之後甚至喜歡拿重物或背著重物走,因為他們喜歡訓練自己運用肌肉保持平衡的能力。我的婆婆雖然沒有聽過蒙特梭利的哲學理念,但她很細心,曾經觀察到孩子的二個敏感現象,她說:「剛會走路的孩子很愛走;剛會講話的孩子很愛講。」可見這樣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發現,只是蒙特梭利把它們整理出來,因而有如此大的貢獻。曾有朋友說他們在兩歲前都把孩子抱著,不讓他走,理由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總是跌跌撞撞,容易受傷,兩歲後再讓他走,就不會受傷了。您想這樣對嗎?非也!因孩子並非多長一歲就自然走得穩,而是需經過不斷的練習和修正,多走路鍛鍊,肌肉的協調運用熟練之後,才會走得穩。假如真的2歲以後才讓他走路,他反而會因動作不協調而經常跌倒,因為他在需要練習時,錯失了機會。 

我認識一位在台灣出生的孩子,五歲時隨母親搬到美國,當時他曾要求要住一間有樓梯的房子。我們大人聽了覺得很驚訝,後來才知道他小時候沒爬夠樓梯,爸媽怕他爬樓梯容易跌倒受傷,都堅持帶他坐電梯,所以孩子覺得沒爬夠,還想去美國多爬一爬樓梯。從這裡可以發現,孩子有大自然所給予的功課,成人的角色應是為他們預備合適的環境,並幫助他發展,好完成此功課。  

1-3歲對秩序的敏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東西放在他熟悉的地方,做事有一定的順序,出去玩要走一定的路線,洗澡有一定的順序,甚至餐桌的座位也要固定…,因為他正在建立對周遭環境的秩序。所以如果你們家中有二、三歲的幼兒,跟他們玩捉迷藏一定會發現,他們喜歡躲在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希望你同樣躲在那裡;假如你換個地方躲,他們在原來的地方找不到你就會很失望,以為你不跟他們玩了。這時期的孩子,他們的快樂來自「東西都在原來的地方」,他們的秩序感由此而建立。至於四、五歲的孩子就沒有這種現象了,玩捉迷藏也會躲在不同的地方了。 

記得我的兒子兩歲時,有一次晚餐時間,他亂發脾氣,不肯吃飯,我覺得很納悶,平時兒子是很愛吃飯的孩子,怎麼今天不一樣呢?只見他講話講不清楚,手上還拿著一根湯匙給我看,我赫然發現我拿錯了湯匙,這不是他平常用的小湯匙,他就因此不肯吃飯。還好,那時我已經學過蒙特梭利的理念,知道孩子有秩序敏感期,喜歡用原來的東西,我就稍微麻煩一下,走兩步路幫他換回原來的湯匙,結果他立刻開始吃飯,而且吃得很開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假如此時我拿出媽媽的權威,命令他:「你就是給我吃!」那接下來就有的磨了。 

替蒙特梭利寫傳記的史坦丁先生曾比喻說,孩子在秩序敏感期,就好像一位測量員被派往非洲一個新興國家繪製地圖,他花了數週甚至數月,繪出山脈、河流、道路的位置,假若有一天他一早醒來,發現山脈移位,河流改道,道路都不一樣了,一定會頓失所據而驚惶失措。孩子也是一樣,須對周圍環境有定位,所以我們要事先好好設計,讓東西都有固定位置,像衣服、鞋子、教具等都有固定放置的地方,亦可教他幫忙把東西歸位。若必須有變動的,如搬家或請客,就要事先告知,讓他先做好心理準備,與他商量因應之道。  

0-6歲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終於跟上了,可是發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美國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另外,有一個較悲哀的例子:兩百多年前,在法國的叢林發現一個野男孩,十幾歲前都生活在叢林裡。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後仍無法教會他講話。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專門講到這個孩子的狀況。在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來做實驗,看看孩子錯過語言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就一些不幸的個案來研究。重要的是語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錯過就很難補救了。  

2歲半-6歲對感官學習的敏感 

感官是指我們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手等,它們能接受各樣的刺激而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等。孩子值此敏感期,有非常優秀的感官去吸收環境的訊息,此時若能把感官學習能力建立好,就不至於「視若無睹」、「聽而不聞」。比方說,多聽好的音樂,將來就能欣賞音樂的美,不會五音不全;多接觸色彩,就能培養對顏色的敏感度,能分辨配色(如搭配衣服)的好壞及些微的色差。 

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是透過感官而來,因此若感官得到良好的啟發,就是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地基。在訓練孩子的感官時,我們也很容易早期發現孩子的視覺或聽覺異常,以便早期治療。 

史坦丁先生曾說,他有一位醫師朋友,靠著嗅覺,一進病房就可診斷出疾病,因為這位醫師說:「許多疾病都有一種特殊的異味。」我們不知道孩子以後的職業如何,但幫助孩子打好基礎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  

2歲半起對社交生活的敏感 

有些孩子從2歲半,有些孩子從3歲起開始注意到其他孩子,想要跟別的孩子有互動,想要一起玩,或想去別人家,這就是社交敏感期。對有些個性較內向的孩子,趁此時讓他習慣社交的環境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家的兒子是屬於內向的孩子,我常想辦法邀請客人來家裡(如小組聚會)、帶他去拜訪鄰居、親友,再加上禮拜天上主日學,聖誕節、復活節或生日在家中舉辦特殊的聚會活動等,刻意為他安排機會,讓他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久了他會知道如何去適應及作恰當的應對。如果他不願意與人接觸或打招呼,我都會再給他一次機會。有些孩子從開始接觸到願意參與的時間拖得很長,也要耐心地等待他開花結果。 

對於個性較活潑外向的孩子,此時更有社交生活的需要。我們在女兒四歲時,由美國搬回台灣,剛開始實行在家教育,半年後,發現女兒一直有種焦慮感,後來女兒自己說:「我好想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好想和他們一起玩!」於是我花了很多時間,為她找到一所滿意的蒙特梭利幼稚園,送她去上學,才第一天從學校回來時,她的焦慮感就不見了。  

2歲半-6歲對學習良好行為的敏感 

此時期的孩子有種要把事情做好的本能,只要有正確的指導方法,慢慢示範給他看,他可以做到很精確,很仔細。像如何拿剪刀、良好的餐桌禮儀、如何輕聲開關門、倒水沒聲音、縫、剪、貼、切、揉、捏、擠壓…等等各式各樣的生活技能,都應在這個時期仔細教導他。通常我們給孩子適度的挑戰,他就愈願意表現。蒙特梭利曾說過,任何一個能掌握大場面的能手,也無法像孩子一般精確。  

3歲半-4歲半對寫字的敏感 

這裡所說的並非拿筆寫字,而是孩子對已認識的字形,會用身邊的東西像石頭、樹枝、沙子等表達或畫出來,但他對字形較有興趣,字的本身對他尚無意義。我的女兒四歲時,有一次外出吃飯,我忙於跟同桌的客人聊天,沒想到一回頭卻看到她把牙籤倒了一桌,我忍耐沒責罵她,先看看她在做什麼?原來她很用心地在排英文字母。後來我告訴她這樣不行,這不是家裡的牙籤,若一定要用,那拿兩根就好。結果她試了一下,說兩根牙籤排不出「A」來,我把牙籤都折一半,變成四段給她,她就開開心心地繼續工作去了。  

4歲半-5歲半對閱讀的敏感 

此時孩子對字義產生興趣,常常問這是什麼字?想要認字。有些已經懂得注音符號的小朋友,甚至就開始讀故事書了。所以蒙特梭利設計出很多教具,如神秘字條、指令卡、活動式字母等等,幫助孩子拼音、讀字。我們在語文課程中會再詳細介紹。  

7-9歲對文法的敏感 

孩子會閱讀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有一段敏感期。例如有一次吃麵時,熱熱的蒸氣冒上來,把我的眼鏡薰得白霧一片,我告訴7歲的兒子:「好多煙喔!」結果兒子就興致勃勃地說:「好多煙,煙好多,多煙好…」開始排列組合起來。蒙特梭利配合這個時期的孩子,設計了很多文法遊戲,介紹名詞、形容詞、動詞、句子的邏輯…等,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文法。  

結 語 

介紹完兒童時期的敏感期,我們就要來看,如果錯過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可以比喻說,就像是錯過了往目的地最後一班公車,要是趕不上,公車開走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又如老祖母織毛線襪,因視力不佳,常會漏一、兩針,最後襪子織成了,雖然外觀沒什麼影響,但可能結構就不太堅韌。這就像我們長大了,外表是大人,但仍有些缺陷。例如:動作笨拙、優柔寡斷、不善交際、無法欣賞音樂、沒有色感、五音不全、對藝術無知、碰到數學就頭大、依賴他人…等,這都是少掉那幾針的後遺症。 

我的父母親沒有學過蒙特梭利,也沒聽過什麼敏感期,因此我難免會漏了幾針。今天我們了解造物主在孩子身上美妙的計畫,就要盡量善用他們的敏感期,趁著潮水一波接一波,我們要順勢而上,掌握契機,幫助孩子完成生命的計畫。 

**個人思考或分組討論:在你的孩子身上發現何種敏感期?這種討論可幫助你對孩子的狀況更加了解。聽別人的例子也會使你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敏銳。 

我們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實新大陸本來就在那裡,只是以前未被注意到而已;孩子的敏感期也是一樣,只要我們有心,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這些現象。 

 

接下來是有關敏感期的一些提醒: 

1.敏感期是會過去的。當孩子的敏感期已過,你就別再停留其中。例如秩序的敏感期,當他已不再那麼堅持周遭環境的秩序時,你就可以有些彈性和變化,不必再堅持原樣,一成不變。 

2.是否在秩序敏感期就什麼都不要改變了?也不是。例如我的女兒四歲前,曾經搬過四次家。從台灣到美國,再從美國回台灣,不管搬去哪裡,她都帶著心愛的小枕頭,坐飛機、住旅館、搬去新家等等,小枕頭帶給她安全感,讓她在變化的世界中掌握一個不變的東西。所以只要給孩子的愛和安全感足夠,是可以在彈性和變化中發展。若家裡需要更動家具,最好讓孩子親自參與,讓他親眼看到桌椅的移動,知道變化的來源,心理上才能接受。 

3.配合孩子的秩序敏感是否會太助長孩子的自我?關鍵在於孩子的要求是否在合理範圍內。假如他堅持的是要和以前一樣(例如吃飯用的湯匙,走路上學的路線等),這是合理的,那麼我們配合孩子並不會造成過度膨脹的自我,孩子因此得以平靜安穩的生活,與大人和平相處。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又亂發脾氣,堅持要照他的意思做,那就需要管教了,這個主題我們以後會再討論。 

4.假如錯過了敏感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仍可設法再引導他,只是效果可能沒那麼好,但有做總比不做好。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有許多新的教育方法不斷推出,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是否會被取代呢?我們可以這麼說,因為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是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性而設計出來的,不只歐洲的孩子適用,全世界的孩子也都適用。所以除非世界上沒有孩子,才不需要蒙特梭利,否則這種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會一直適用並有效。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教學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哲學理念與教育真理,幫助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對待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把孩子寵愛過度,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毆打、虐待、屈辱、甚至忽視孩子,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關心我們的孩子,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們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想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傳統的幼稚園,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孩子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說明。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跟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要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有很大的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習數算0-9的數量為例(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他不喜歡用冰棒籤來算數量,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算數量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特別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時,他就會非常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蒙特梭利教學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

瑪麗亞.蒙特梭利是誰?

  她是一位義大利籍的醫生和教育家;也是第一位在義大利國內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在本世紀初期.她透過長期對兒童的觀察而提出的教育方法,不僅改變了當時人們對兒童教育的看法與作法,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代。她將其一生貢獻於兒童教育。當地在1952年辭世時,已備受世界各地的矚日與尊重。

★她為何要提出「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女士經過多年科學化的觀察.她發現傳統學校在下述兩方面犯了嚴重失誤:一是孩子的學習開始得太晚:二是孩子被迫融入以大人尺度為基準的世界。

  因此,她的教學法特別著重在提早發覺孩子的潛力,以及創造一個完全配合孩子學習需求的環境。

★什麼是「蒙特梭利教學法」

 它是一種科學的觀察方法,是以科學的角度去觀察孩子的需求與學習能力。當孩子在0-3歲這段無意識學習狀態時期,完全未受成人影響之前.是他的學習力最完整的時期。因此,當孩子置身在一個透過感官及動作從事學習的預備環境中(教室)時.她的需求、慾望和潛力便自然流露出來了。

★「敏感期」是什麼.?

  蒙特梭利博士觀察到.孩子在某段年齡期間會對某種特定技能表露出強烈的興趣及學習能力。她稱這種現象為「敏感期」。 以語言的敏感期為例,它出現在孩子生命的頭四年,而孩子也是在這段期間學會講話的。在語言敏感期間,孩子為了征服學習語言的棘手問題,其所流露出的堅持、精力及智能令人訝異,但這些狀態將不會在他往後的生命中再次出現。換言之,一個已經經歷過語言敏感期的成人.當他要再學習另一種語言時,絕不可能像他在敏感期間學習母語時那般地容易。

  此外,在孩子生命中的頭幾年,他還會對秩序、精確的動作、感官的刺激、和人相處等,顯露出同等強烈的熱愛,蒙特梭利博士稱這些現象為「秩序敏感期」、「動作敏感期」、「感官敏感期」以及「社會性發展敏感期」。

   由於孩子的腦部發展是在八歲時完成的,蒙特梭利博士所觀察的敏感期都是在此之前出現。而這些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敏感期,也已被近代有關腦部結構及發展的研究所證實。

★蒙特梭利教具背後的教學理念是什麼?

  每一種蒙特梭利教具都是感官導向的教具;它們均依循同一個設計原則:帶領孩子不自覺地從簡入繁、從具體到抽象地學習。所有教具的設計還能讓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檢查錯誤;因此,當錯誤產生時,孩子不但可以自行察覺到,還可以完全不需要他人幫助而改正過來,這種系統化的學習方法,可確保孩子在每一個學習階段的成功。

  這種「能力產生信心、信心再產生能力」的循環,將會推動孩子不斷的求知慾及工作慾望。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否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發展其創造力?

  蒙特梭利博士深信,孩子的學習必須是建立在對真實事物認知的累積上;而其創造力則是從孩子對周遭真實事物的種種印象中研培養出來的。也就是說,只有在孩子擁有了對其實事實的印象後,才有可能發展出有意義的創造力。

★在蒙特梭利教室內,孩子的社會發展是否得到應有的重視?

  蒙特梭利博士確信,在孩子尚未具有完整的自找意識之前,人強調其社會性發展是徒勞無功的。因此,蒙特梭利的學習活動會以協助幼兒展露自找及發展潛力為先。只有在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是不同於別人時,他才會知道如何善用和他人分享、合作及互相尊重的機會。

 

★混齡班的益處有哪些?

  在滿足每一位孩子因個別發展而產生的個別需求方面,混齡班的靈敏度比傳統的分齡班要高出很多。同一位孩子.也許某項學習上需要和比他年長的同伴一起工作,而在另一項學習上,則和較年幼的孩子一起比較妥當,但是,他還是需要和同年齡的孩子相處,才符合本身的社會化。

   也只有在混齡班的架構下,孩子才可能擁有以下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進步、獨立地工作或是尋求同伴的合作。

★蒙特梭利教室一班應有幾位學童?

  在蒙特梭利教室一班通常可以容納30-35位的幼兒。只要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適當,而孩子們又具有足夠的獨立性,孩子互為彼此的老師將可成真。

★老師在蒙特梭利教室中所扮演的角色?

  蒙特梭利教室中,老師擔任的角色包括:引導者、觀察者、教室環境的維護者,並且讓孩子透過本身的活動達到自我教育的機會。 老師費心地準備教學環境,加入具有挑戰性、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教材,而刪除對孩子學習形成障礙的成份;她示範教具操作的方法,鼓勵孩子親身去嘗試;時常觀察孩子的工作,協助孩子克服困難,並在需要的時候,重新調整孩子的注意力或興趣點。

多元智慧論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精神

近年來許多國家莫不致力於教育改革,雖然各有不同的方向與重點,形成了一股全球性的潮流。我們也像世界許多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一樣,在教改的過程中對豪爾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慧論(或譯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 MI)有一些期許。雖然是心理學家,迦納對教育革新有很深入的見解和建議(Gardner, 1999a; 1999b; 2001)。例如,他的「多元智力觀」為希望帶好每一位學生的教育工作者破除「單元智力觀」的迷思,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詮釋「智力」的定義,而不是仰賴紙筆為主的標準智力測驗,做為測量和鑑定學生智力的唯一工具。此外,他還建議學校教育與課程設計,應著重於指導學生對核心課程有深入的瞭解,以及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僅是鑑定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在過去四年裏,一群關心學校教育的工作夥伴很積極的在台灣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系列活動。在這篇短文裏我嘗試要回答一些在推動多元智能理論的精神於教、學和評量的過程中,經常被提及的一些問題。也希望能以Q&A的方式來澄清一些有關我們在學校教育改革中,應用多元智慧論的考量和過程。

一、在教育改革中為何需要納入多元智慧論?

豪爾迦納所主張的「多元智力觀」因為加入了社會文化層面的觀點,對智力產生不同的詮釋與看法,因此,也為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對「智力觀」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例如,迦納認定每一族群的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觀在為學生的智力“定位”。在我們生長的社會文化裏,傳統制式教育過分重視智育的發展(如語言和數學),而且過分倚賴由標準智力測驗換算出的智商來評定學生的智力高低。

因為一般學校採用的智力測驗或問卷方式,都難免除一些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容易對評鑑某些學生的智力時,產生誤差現象。可預期的是學生群中若受到城鄉、語言或文化刺激等差異的影響,自然會有表現不佳的智力測驗分數。這類以智商為主的智力單元觀和智商的信仰者,窄化了智力的觀點,猶如「以管窺天」而忽略學生的多元潛能,扼殺許多學生在學校成功的機會。有鑑於我們自己族群對智力的評價和注重測驗分數的習性,以及長期以來對學校和社會大眾深遠的影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內,所有專業成長活動的重點都不在研發或評量參與者的多元智能,以免誤用和窄化多元智能。

「多元智力觀」在教學上的應用,可以是鼓勵教師和學校去積極欣賞每位學習者的長處和多元能力,透過多元教、學和評量管道,來落實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這些基本概念和許多教師本身對教育的的看法十分接近,而且在他們的教學中也往往很自然的,融入了一些多元化的教、學和評量策略。因此,MI能在台灣得到許多教師群的支持和學習的興趣,也就像在世界各地所受到的矚目一般。還有許多教師在提供學生多元教學管道和建立「肯定-接納-啟發-協助」的情境中,觀察學生行為和學習都有顯著的成長和改變,而對多元智力觀有一份更堅定的信心。

二、在現行學校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落實多元智慧論?

當我們在現有的文化背景和學校生態下要突破「智育為重」的窠臼,可以預期的是在學校教育改革的大道上,走幾步就必須設法清除一些路障。因為學校的課程設計,教材教法和評量都已長期和直接的以教導學生知識的學習、智育的發展為重。學校的定位也常以多數學生能升入明星學校為重要的指標。所以,灌輸或填鴨式的教學法若能幫助「升學」,或「升學」的壓力遠遠超越迦納所提「對核心課程有深入的瞭解,以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許多人也可能不會對落實多元智慧論感興趣或認為無迫切需求。

迦納所提的三項助力,第一是利用多元智慧論中每一項智力的特質為「切入點」引起學習動機。第二是透過適當的「比喻或類比」幫助學生利用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連結新的概念或知識(張稚美,

2001a)。有關這二項建議即使一般沒有接觸過多元智慧論的教師們,或是目前在剛起步學習多元智慧論的教師們,可能早已運用自如,或最能掌握以多元智慧論為增進教學效果的兩種方式。

迦納所提的第三項助力,是提供學生利用主題來統整學習,和落實目前台灣的九年一貫新課程和七大學科領域的方式之一。但是,要實施這項助力,教師們也必然會很自然的進入一系列必要的教學行動研究活動﹔包括設計教學和學習的評量指標,以便對整個教學活進行實值的觀察,以及和學生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訪談,蒐集多樣化的資料來鑑定師生間教學相長之效果。

許多教師會需要在轉變教學的歷程中,有相當可靠的教學鷹架,來支撐他們轉變自己教學方式的決心和有效的轉變步驟。例如,在這一項教學設計和執行的歷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實地參與每一階段的教室教學活動和維持教室秩序等等班級經營的必要事項。進行課程統整的教學步驟,對教師教學革新的心智習性(張稚美, 2001a)固然是一大考驗,但實質上,教師更需要的是有每一項活動設計和實際教學的詳細示範、說明和協助,來幫助他們踏出傳統的教學步驟。這些也都顯示出,教師專業成長不是都能自然發生的,他們所需要的協助必須有更結構化與系統化的鷹架才能達成。

三、為何需要以「鷹架」來落實多元智慧論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精神?

多元智慧論雖然為我們提供一項很實用的「心智」和「教學以及評量」的架構來實踐一些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但是它畢竟是一項有關心智架構的學說和理論,若無好的教學理論做為搭配和推廣的基礎,引用這些架構時也容易產生一些流於形式的誤用(張稚美, 2000a)。此外,如問題二所敘述有關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也都提醒我們若無團隊的支援和共同參與,在教改的途中,一般教師不容易獨立清除層層的路障。

過去四年裏在北加州和台灣進行的兩項,融入豪爾迦納的教育改革理念之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專案中(張稚美, 2000b; 2001b; 2001c),都強調以Vygotsky (1978)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建構論為搭配的教學理論(張稚美,1999; 2000c)。在這裡所提的建構論不是台灣教師所熟知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建構教學。而是指Vygotsky (1978)的教育和社會文化建構論。美國聯邦教育部之「多元化與卓越化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 Diversity, and Excellence) (CREDE) 所積極提倡的五大教學標準即是以Vygotsky社會文化建構論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有效教學準則(Tharp, 1997),進一步的詮釋和在教學中充分發揮Vygotsky所提出有關學習者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功能。

在教學中的「常駐程式」就可能是:在教學計劃與教學的過程中,以圖一所呈現的六根支柱,思考「如何為學生和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搭起每根教學鷹架的支柱,提供符合六項有效教學標準的學習情境」。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在設計教學情境和活動時,讓師生以及同儕間有互動的機會,將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和新的學科知識有計劃的結合,並提供澄清的機會。在教學中應用這項鷹架後,我在加州的學生每學期最常給我的回饋,就是他們可以擺脫過去一味背誦或應付考試的習性,而學習到有效果的求知策略和共同建構專業知識的樂趣。

每一項教學標準的表中,我從「專業成長活動」、「教室教學活動」和「家庭活動」三個層面來呈現,每一項標準可由教學活動中加以延伸的多元展現方式。我的目的是借由這三方面的討論,能更清楚的說明這些標準如何由「教室教學活動」延伸到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為參與者營造多元、有利的學習情境,強調要教師如何帶好學生,就應先如此帶好老師。然後再由「教室教學活動」延伸到「家庭活動」,由家人關心的朋友或安親班的教師同步為學生在校外提供有利的學習情境。在我們的研究專案中,沒有特別強調「親子活動」因為相同的鷹架也適用於任何可幫助學生學習的校外活動。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看電視,爸媽態度及要領

太早讓寶寶看電視影響很大。
由於寶寶的眼睛正處於發育階段,
如果整天讓寶寶電視,
除了影響孩子的視力,
對寶寶的成長跟學習都有不良的發展,
如何讓孩子正確接觸電視及該注意哪些問題,
家長們一起來關心。

請家長切記別把電視當保姆

“電視寶寶”的四種不良表現
1、害怕生人:
害怕生人,會妨礙他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看電視只要睜著眼睛看就可以了,不需要回答對方的問題,也不需要跟對方有什麼溝通。
長時間對著電視,缺乏跟別人的交往和溝通,寶寶會變得膽小,也會喜歡上電視這種不需要他做出反應的溝通方式。

2、沒有笑臉:
寶寶會笑是一種本能,可是如果長期不訓練,這種本能也會消失。
跟爸爸媽媽交流的時候,爸爸媽媽臉上豐富的表情會帶動寶寶的表情,而電視是個冷冰冰的機器,跟寶寶沒有互動和交流。
看著圖像時,管理笑臉功能的前頭葉的活動慢慢下降,所以笑臉也就隨著消失。

3、說話晚:
如果寶寶只是一味看電視,根本達不到溝通交流的目的,所以電視寶寶的一大壞處就是說話晚,不會與人交流。
對著電視,哪有可能進行語言交流呢?寶寶的眼睛對著屏幕眨都不眨,更別說對爸爸媽媽的詢問做出反應了。
寶寶的語言是從與身邊人溝通時獲得的,語言是雙方性的,需要聽和說的人互相溝通才能進行。

4、容易暴躁:
每天沉浸在電視裡的虛擬世界,寶寶的性格和脾氣會有很大的轉變,再加上對電視以外的人和物比較陌生,膽子也越來越小,就容易讓寶寶脾氣暴躁。
一旦有什麼事情不順他的意,就會爆發出來,並且喜歡躲回電視那個虛擬世界裡。

6招讓孩子不再每天黏電視

1、事先訂好看電視規則:
先說好規則,可減少爭執和賴皮的機會。比如說,週末就和孩子討論下周可看哪些節目,還包括看的時間和次數。
像吃飯時不能看電視、作業沒做好不能看或是看到幾點就要去做作業,都要事先跟孩子說好。

2、用好的DVD取代不好的電視節目: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的家長發現電視節目並不能提供孩子有益的內容,願意花錢購買或租借優質的DVD當孩子的教學工具。

3、把電視和遙控器藏起來:
自從人類有了電視,它似乎就霸占了客廳最重要的角落,但現在最新的潮流卻要把電視推到最不起眼的角落,以減少它的誘惑。
美國“關機聯盟”就不斷倡導,把你們家的電視連同遙控器都一起藏起來。
如果不習慣家裡突然沒有電視的聲音,不妨打開收音機,利用音樂和有趣的廣播節目當家裡的背景音樂。

4、別在孩子的房間放電視:
現代人的家裡都會有一台以上的電視,理由是讓家中不同成員各取所需。
但如果在孩子房裡也放電視,只會讓孩子和家中其他成員更疏遠,也會影響他們學習和睡覺的時間。
更糟的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是否看了不健康或不該看的節目。

5、別把電視當保姆:
別因為無暇陪伴,就把孩子丟給電視。
相反的,可請孩子來分擔一些家務,比如一起準備晚餐、打掃房間等等。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和孩子變得更加親近了。

6、家長要以身作則:
如果不想讓孩子看電視,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關掉電視,花心思創造更多有趣的家庭活動,比如參加各種活動或遊戲、一起運動健身等。
更重要的是增加與孩子互動相處的時間。

寶寶看電視6大注意事項
1、寶寶和電視機保持一定距離,一般來說是電視機屏幕對角線的4~6倍。屏幕較亮時,距離可以適當再遠些;屏幕較暗時,看的距離可以適當近些。

2、最好讓寶寶坐在電視機的正前方,如果坐在旁側,觀察角不應少於45度。

3、電視機安放的高度要合適,電視機的屏幕中心最好與寶寶的眼睛處在同一水平線上或稍微低一些。

4、晚上看電視時,不要把燈全部關上,而應讓房間保持一定的亮度,比如開一盞3~8瓦的燈,但不要讓光線直接照射在屏幕上。

5、每次不宜看太久,一般看半個小時就該休息了,讓寶寶看看遠景,以免眼睛過度疲勞而影響視力。

6、選擇合適的節目。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考電視節目預告,並和他們討論,讓他們幫助你選出最適合你看的節目內容。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妊娠紋─用橄欖油畫圈圈

夏夢博士◎著

 

症狀:孕期腹部皮膚出現粉紅色,或紫紅色不規則縱行細紋。

0

中醫家傳老偏方:
橄欖油:將橄欖油炒熟放涼後,在腹部畫圈按摩,可去除妊娠紋。

夏醫師看診實例
孕婦肚皮出現難看妊娠紋
小惠是一名舞蹈老師,對肚皮舞尤為精通,曾兩度赴印度學習肚皮舞的精髓,舞蹈不僅帶給他生命的活力,也讓他在練舞過程中感受到美的饗宴。
一次晚會上,我有幸欣賞小惠的表演,當他纖細白嫩的柳腰,隨著音律在舞台上輕輕扭動時,台下的觀眾全都為之驚豔。
然而這樣的視覺震撼,竟在小惠懷孕後,逐漸成為他的「噩夢」。自從懷孕以後,特別是隨著孕期的增加,小惠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他失去了昔日傲人的小蠻腰,就連一直引以為傲的白嫩肚皮,也開始出現妊娠紋。
小惠為此非常鬱悶,擔心生育過程也間接毀了自己的事業,於是天天對著先生發牢騷,「這一道道的細紋,萬一永遠無法消失,我今後怎麼繼續跳舞!」
隨著肚子越來越大,細紋越來越多,小惠終於按捺不住,便和先生一起來找我,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防止「妊娠紋」橫行霸道。

孕婦腹部為什麼會產生「細紋」?
其實,小惠肚子上的細紋,就是「妊娠紋」的前身。因為他懷孕的月份較短,所以肚子上的細紋不多。一般來說,懷孕超過3個月,隨著寶寶的發育成長,子宮就會逐漸增大。
當骨盆腔容納不下時,就開始向腹腔延伸,原本平坦的肚皮就會一下子撐大,肌肉和纖維組織勢必開始拉伸,如同吹氣球般,不斷地吹,彈性表面就不斷脹大。
當拉力超過一定限度時,纖維組織就會斷裂,於是肚子上就會開始出現粉紅色,或紫紅色的不規則縱形細紋。
通常孕婦在生產過後,很難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由於肚子縮小,這些皮膚上未恢復的細紋會漸漸褪色,最後變成銀白色的紋理,形成所謂的「妊娠紋」。一旦它們形成之後,就很難消除。現在妊娠紋還沒形成,只要尚未形成,就有方法避免其出現。

如何避免妊娠紋?
孕婦平時要多注意保養,並且要持續下去,就能避免妊娠紋。
1 放鬆心情,適度運動:不能天天睡懶覺,情緒不要太緊張,要持續適度運動。早起後可到戶外走走,晚飯後經常散步,有助於增加纖維的柔韌度。
2 飲食合理,營養均衡:盡量不要喝含碳水化合物的飲料,攝取過多,會使體重增加過快,讓肚皮上的纖維造成更大的拉力,使細紋變得更大、更多。
3 掌握洗澡水溫:水溫不能過低或過高,用比體溫稍低的水慢慢沖洗腹部,並用另一隻手輕輕按摩腹部皮膚,以增強皮膚彈性。只要持續進行,必能減少細紋。
另外,洗澡時再配合使用以下小偏方,效果更佳。

橄欖油
材料:橄欖油適量
步驟:
1 把橄欖油炒熟,放涼後裝瓶保存,置於浴室中。每天淋浴後,往手心倒一點,再用力搓至手心發熱(約1分鐘)。
2 用發熱的手心塗抹腹部、腰部、手臂、大腿根部等易生妊娠紋的部位,且要輕輕畫圈按摩,直到橄欖油全部被皮膚吸收為止。
功效:因橄欖油富含與皮膚親和力極佳的「角鯊烯」,和人體必需脂肪酸,容易被皮膚迅速吸收,能有效潤澤肌膚、保持彈性。
同時,橄欖油中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A、E、D、K等,及酚類抗氧化物質,這些成分都能消除臉部皺紋,防止肌膚衰老,並有護膚和防治手腳皸裂等功效。
(插入圖B,圖字:進入孕中期,在胳膊、肚子、大腿塗抹橄欖油,可預防姙娠紋)

「我懷孕時就是善用此法,真的沒有出現任何一條妊娠紋哦!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小惠笑逐顏開地說:「這下我可放心了,夏醫師,太感謝您了!」
約過了半年多,小惠帶著孩子來打防疫針,寶寶長得白白胖胖的,非常可愛。
小惠順道過來我的辦公室,遞給我2張門票說:「歡迎賢伉儷蒞臨欣賞我們學院舉辦的大型晚會,晚會上還有我精心準備的產後復出秀。」
「真的啊?我到時候一定會去捧場,期待你再次讓我們驚豔!」我調侃道。
「一定,說實話,能重新站上舞臺,繼續我的藝術夢想,還要感謝您,您的方法真管用,到現在我還一直持續。」
許多女性懷孕後,滿腦子都是寶寶,如何讓寶寶發育得更好、更聰明,成為他們最關注的問題,至於「追求美麗」這件事,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等孩子大了,再想回復到昔日的窈窕身形,無疑得付出更大的代價。其實,只要產前堅持一小步,產後就能收穫一大步,讓懷孕不再成為愛美女性的「噩夢」。

孕產小百科
常喝飲料,會促進妊娠紋生成?
攝取過多含碳水化合物的飲料,會使孕婦的體重增加過快,給肚皮上的纖維造成更大的拉力,使細紋更多、更明顯。

 

01 《懷孕坐月子老偏方》

(資料來源: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提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肢水腫─揉揉捏捏可緩解

夏夢博士◎著

 

症狀:小腿及腳背出現浮腫,用手按壓會凹陷,走路有麻木感。

0

中醫家傳老偏方:
1 抬高下肢:睡覺時,抬高雙腳;坐著時,把腳墊高,最好與身體呈90度角。
2 按摩:準爸爸用雙手拇指,由準媽媽小腿向上推,然後用手掌圍著腿部來回推,再握著準媽媽的腿,由腳踝向上搓揉。捶捶腳背,從每個趾縫向趾尖輕搓,然後輕拉腳趾。
3 荸薺海帶湯:荸薺加適量海帶煮湯,可有效防治妊娠期間的水腫、缺碘、妊娠高血壓,及痔瘡、便血等症狀。

夏醫師看診實例
小腿、腳背嚴重浮腫,難以行走
秋燕是一家服裝店的老闆,體型豐腴,現在已懷孕7個多月了,看起來更像隻小熊,最近他的小腿及腳背浮腫得厲害,一按就出現一個凹陷,穿鞋時會感到脹麻,連走路也明顯笨拙了些。
前幾天,秋燕第一次來院就診,他拖著沉重的步伐來到診間,脫下鞋後,露出一雙腫脹的雙腿,皮膚好似一層薄膜覆蓋在水面上,看上去油油亮亮透著光,用手一按馬上出現一個凹陷小坑,久久才能恢復。我當下意識到,這就是孕婦典型的「下肢浮腫」症狀。

懷孕晚期為何手腳容易水腫?
「夏醫師,我晚上水腫比早上嚴重,是否和我白天站立的時間太久有關係?」秋燕問道。
「當然有關,許多孕婦在懷孕晚期時,手腳都會明顯浮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久站,導致下肢血液回流不及,引起水腫。」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例如孕期血容量增加,也會引起水腫。孕婦懷孕約34週時,血容量將增加40%,達到高峰,主要是血漿增加較多,所以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移向組織間隙而導致水腫。
再者懷孕後,內分泌功能發生變化,雌激素、醛固酮分泌增多,體內水、鈉積聚較多,也會引起水腫。
另外,由於懷孕期間子宮漸大,骨盆腔壓力漸增,進而使下肢靜脈血流受到影響,這也是造成下肢浮腫的重要原因之一。
「聽你這麼說,我以後會多注意休息,那我需不需要吃藥?」秋燕繼續問道。
「不用吃藥,在休息或睡眠過後,浮腫若變得輕微,或僅有小腿浮腫,表示浮腫屬於生理性。只要多加休息,避免久站,適當抬高下肢,少吃鹽,就能減輕症狀。」

如何消除下肢水腫?
考慮到秋燕處於懷孕晚期的階段,我沒有開利尿藥物給他,僅告訴他3種消除下肢水腫的方法。
1 運動消腫
適當散步能促進小腿肌肉收縮,可使靜脈血液順利返回心臟,以消除水腫症狀。
睡覺時,把腳抬高;坐著時,把腳墊高,最好與身體呈90度,使腿部的靜脈血液加速回流心臟,防止水腫。
多加休息,每天至少睡9~10個小時,中午最好也能休息1小時。臥床休息盡量採「左側位」,這樣更有利於消腫。

2 按摩消腫
準爸爸可運用雙手拇指,由準媽媽的小腿向上推,然後用手掌圍著腿部來回推。再用雙手握著準媽媽的腿,由腳踝向上搓揉。捶捶孕婦的腳背,從每個趾縫向趾尖輕搓,再輕拉其腳趾。
適度按摩,能促進孕婦積存在腳部水分的循環,減輕水腫;同時輕按小腿,可舒緩肌肉不適,減少抽筋現象。

3 飲食消腫
若是營養不良所引起的水腫,可多吃高蛋白食物,如肉、蛋、奶等;而且,每天至少要攝取500克的蔬果。
少吃高鹽及難消化、易脹氣的食物,以免腹脹,致使血液回流不暢,加重水腫症狀。
另外,還要控制水分的攝取量,特別是水腫嚴重的孕婦,更應該多加注意。
最後,我又告訴他一個小偏方。

荸薺海帶湯
作法:取荸薺加適量海帶,煮湯食用即可。
功效:防治妊娠水腫、缺碘、高血壓,及痔瘡、便血等症狀。

今天是秋燕第2次複診,他一坐下就驚喜地說:「我的腿現在好多了,走路、穿鞋都比前些日子舒服,夏醫師介紹的方法十分管用,謝謝您!」
我要他挽起褲子,按了按他的小腿,果然沒有特別明顯的凹陷。

孕產小百科
如何透過運動消除水腫?
平日適當散步、多加休息都能消除水腫。另外,睡覺時,把腳抬高;坐著時,把腳墊高,與身體呈90度角,使腿部的靜脈血液加速回流心臟,皆有利於消腫。

 

0 《懷孕坐月子老偏方》

 

 


(資料來源:人類智庫出版集團 提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舒緩孕期水腫 試試食療+按摩  

 

 

採訪/陳姵樺

諮詢/桃園壢新醫院中醫主任 陳威達

             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唐定太

演出/爸爸:Luke  媽咪:Michelle

攝影/Kiwi




多數孕婦會經歷「水腫」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症狀輕微,有的則較嚴重。還好絕大部分是屬於較輕微的生理性水腫,雖不需特別治療,但利用中醫的食療及穴道按摩,可以舒緩媽咪的不適症狀。

 

水腫約出現在懷孕幾個月?

多數媽咪在孕程中會經歷到水腫,不過一般來說都在後期出現。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唐定太表示,有少數媽咪會提早在懷孕5個月時就出現水腫,但多數孕媽咪都在懷孕7個月後才出現,至9個月後水腫症狀加劇。

 

哪些媽咪較容易水腫?

至於水腫出現的可能原因,唐定太醫師指出,生理性水腫與孕婦的體質、本身血液循環好不好、肥胖與工作性質有關。母體懷孕時因為必須供應營養給肚中的胎兒,所以孕婦的血流速度會變慢,在這種狀況下,血液容易沉浸在身體的末梢微血管網,加上末梢血液循環變慢及微血管擴張,水分就會從微血管滲出至身體組織間隙內造成水腫。

 

所以原本就血液循環不佳的女性,懷孕時更容易發生水腫,另外,水容易積存在皮下脂肪,所以原本就肥胖的婦女或是在孕期體重增加過多的孕婦,水腫的狀況也會比較明顯;而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的女性,例如專櫃小姐、護理人員、老師等等,也比較容易出現孕期水腫的症狀。

 

生理性與病理性水腫的分辨

通常用手去按壓生理性水腫部位,凹陷處過一會兒就會彈回原來的位置,但若按壓水腫部位後凹陷處彈不回來,這種凹陷型水腫就屬於病理性水腫。病理性水腫嚴重時會出現臉部或全身性的水腫,唐定太醫師指出,引起這種病理性水腫最常見的原因是由妊娠毒血症引發。

 

懷孕7個月後較易出現的妊娠毒血症,發生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受到胎兒來自父體基因的刺激,導致母體出現免疫抗體,造成腎臟與肝臟的破壞而導致高血壓、蛋白尿、嚴重水腫三合一的妊娠毒血症,根據臨床案例,通常高齡產婦第一胎,再加上於秋冬季懷孕(因為天冷時血管收縮血壓容易升高),出現妊娠毒血症的機率較高。

 

中醫認為體內循環不好導致

而依據中醫的觀點,孕期水腫跟身體的三種循環有關,桃園壢新醫院中醫主任陳威達表示,中醫將人體循環分為氣、血、水,血就是血液循環,水循環就是類似西醫所謂的淋巴組織液循環;氣的循環是中醫獨有論點,氣循環的好壞會帶動水與血的循環。

 

水循環不佳者容易出現「脆腳」,也就是腳部水腫撐出皮膚呈現亮薄質感;氣循環不佳者容易出現「皺腳」,也就是腳部水腫出現皮膚厚且皺的狀態;而水與氣循環皆不佳者,容易出現「子腫」,子腫與五臟六腑、經絡等功能皆有關,但主要是肺脾腎三臟生理功能失常,會出現頭面遍身浮腫狀況。

 

以中醫觀點來說,體質或因病而導致脾虛、腎虛、氣滯的孕媽咪,比較容易產生水腫。脾虛就是身體的消化功能較差,經常食慾不振且大便較稀者;腎虛則是腎臟、膀胱的狀況不佳者,腎在中醫屬於五臟六腑的根本,所以腎虛者會引發許多問題;氣滯為原本就比較憂鬱、比較容易生氣的女性,懷孕時又常生氣,則氣的循環明顯變得更差時,因氣的流動不順暢而導致水腫。

 

手腳為常見的水腫部位

發生水腫的部位以小腿以下腳踝部位為多,當手壓此部位皮膚放掉後仍呈凹陷狀,就代表已出現水腫了。除了腳部,手部的水腫也頗常見,唐定太醫師表示,孕婦對於手部水腫的抱怨最多,原因是腳部的皮下脂肪多,積存的水量可以很多,要非常腫脹時才會感到不舒服,但手部的皮下脂肪少,只需積一點水份就會脹痛,有的甚至會出現麻的症狀,讓孕婦很不舒服。此外,經常坐著、活動少的孕婦,則易出現臀部與會陰部水腫;若是臉部或全身性出現水腫,則有可能是病理性水腫,必須特別注意。

 

如何緩解水腫症狀?

孕期水腫出現後會一天比一天嚴重,懷孕愈後期狀況愈嚴重,直到生產完1週左右水腫才會慢慢消退。針對水腫這個問題,婦產科醫師會追蹤觀察,其他只能靠孕媽咪從日常生活飲食、運動等方面來緩解水腫的不舒適。

 

穿彈性襪緩解水腫

唐定太醫師認為,緩解水腫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穿彈性襪,建議孕婦尚未出現嚴重水腫前就開始穿,大約在懷孕6個月左右,尤其需要長時間站立工作的孕婦,更需要提早穿彈性襪來降低水腫的嚴重性,穿彈性襪不但可以減緩水腫發生,對於緩解靜脈曲張也很有效。

 

而穿彈性襪本身是有技巧的,建議在早上起床前先將腳抬高一陣子再穿,會比下床吃完早餐活動後再穿效果好。一般家庭主婦可以穿到小腿長度的彈性襪;若是需要久站工作的上班族婦女,建議穿褲襪型的彈性襪。

 

適度運動

除了穿彈性襪來緩解腳部水腫外,經常走路運動也有不錯的效果。走路可以增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一樣可達到減緩水腫的功效,孕婦若長時間不活動,不論是站過久或坐過久,都會讓水腫加劇。而針對手部的水腫,唐定太醫師建議可以泡泡熱水,做一些手部的活動,起床後將手舉高一下。

 

生活、穿著、入睡注意事項

陳威達主任建議孕媽咪應注意保暖,為了消除浮腫,必須常常保持手足暖活,以利氣、血、水循環暢通,則積水不留。此外,充足休息與適時適度運動交替也很重要,消除水腫的方法就是適時適度休息靜養,人在休息靜養時心臟、肝臟、腎臟等負擔會減少,水腫會減輕或消失;但不要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不動,且適時適度運動,如散步對孕婦有益,但最好穿平底鞋。另外,交替抬高雙腳腳跟及腳尖,加上適時適度按摩,更能有效消除水腫。

 

孕婦平時最好儘量選擇寬鬆、舒適、保暖的衣服,長時間穿著緊身的衣服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身體浮腫或加重下肢水腫;因此,孕媽咪在懷孕期間應盡量避免穿著過緊的衣服、內褲、長褲或褲襪。

 

另外也可用溫熱的水進行足浴,幫助下肢血液回流,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在睡覺前則建議孕媽咪把雙腿抬高15~20分鐘,如此可以加速血液回流、減輕靜脈內壓的雙重作用,不僅能緩解孕期水腫,還可以預防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的發生。同時可採左側臥睡姿,避免上半身壓迫到心臟,及腹部胎兒壓迫到孕媽咪的下肢靜脈,並減少血液回流的阻力。

 

飲食須知

當出現水腫時,孕媽咪一定會被告誡應嚴格控制鹽的攝取量,陳威達主任表示,這主要是因為懷孕後身體調節鹽分、水分的機能下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控製鹽分的攝取,尤其是精緻鹽。唐定太醫師則建議孕婦飲食上除了要少鹽,還要少油、少糖,到了懷孕後期甚至可以不加鹽,並嚴格禁止孕婦吃麻辣鍋,因為麻辣鍋重油重鹹,不只會增加水腫的嚴重性,也會對心血管與體重控制有不良影響。此外,可以多補充維生素與鈣質高的食物,平日可適量飲用牛奶,也可補充活性鈣鈣片,根據臨床經驗,活性鈣可以減輕妊娠毒血症的嚴重性。

 

而水分的補充也很重要,很多孕婦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在孕期多喝水會造成水腫或是讓水腫更嚴重,所以不敢喝太多。事實上喝水與水腫產生沒有關聯,反而要在孕期多喝水,這樣才能讓身體的各種循環順暢,也比較不會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所以建議只要腎臟功能正常的孕婦(腎衰竭與洗腎者不能喝太多水),在孕期都要補充水分。

 

紅豆水緩解水腫症狀有效?

在這個議題上中西醫看法有所不同,唐定太醫師認為,紅豆水雖可利尿,但對緩解水腫不適沒有太大效果,不過紅豆含鐵量高,算是不錯的食物,但切記煮紅豆水時不可加太多糖,對體重控制不易;或建議可在產後喝,因為生產後需要排出大量的水,此時喝紅豆水較有意義。

 

但中醫則認為紅豆水對於緩解水腫是有效的,陳威達主任表示,在《本草綱目》粥條裡寫著:赤小豆(紅豆)粥,利小便,消水腫。紅豆中藥名為「赤小豆」,具有通小腸,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治瀉痢腳氣的作用。孕婦可加少許黑砂糖煮成紅豆湯吃,或不加糖煮成紅豆水喝,但適量即可,因紅豆具有散血作用,懷孕時不宜多吃。

 

★紅豆水的作法

材料:紅豆、少許黑砂糖

做法:

1.500cc水燒開後,加入紅豆30g,立刻關火,蓋上鍋蓋。

2.紅豆悶泡約20~30分鐘,將紅豆撈出,可加少許黑砂糖或不加糖。

3.紅豆水裝保溫瓶保溫當開水喝。

註:紅豆煮滾破皮開花就失去功效了。而因為只喝水,剩餘的紅豆可以煮成甜點給家人吃。

 

不同類型水腫之飲食療法

陳威達主任根據不同類型的孕期水腫,提供中醫的飲食療法如下。

 

★脾虛型

平日面色萎黃,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胸悶腹脹,孕後肢體面目浮腫,按之凹陷不起者,為脾虛;治療原則為健脾行水安胎。

 

中醫處方:可用白朮散。用白朮4錢,茯苓皮、大腹皮各3錢,生薑皮、陳皮各1.5錢,縮砂仁2錢。可煎煮濃稠當藥喝,也可再稀釋當茶飲。
飲食療法:以上藥材煎煮當汁熬煮鯽魚1尾或赤小豆3兩。鯽魚1尾(約500克,去魚鱗片、去內臟,洗淨),放在陶瓷鍋或砂鍋中,加水約5碗,先用大火後用小火將鯽魚燉熟即可服食。

 

★腎虛型

平日常常下肢冰冷,心悸氣短,頭暈耳鳴,孕後面目浮腫,下肢尤甚,按之沒指者,為腎虛;治療原則為溫陽化氣、行水安胎。

 

中醫處方:可用真武湯。用茯苓、白朮、巴戟天、白芍藥各3錢,淡附片2錢、生薑3片。可煎煮濃稠當藥喝,也可再稀釋當茶飲。

飲食療法:以上藥材煎煮當汁熬煮鯉魚1尾,或以杜仲、枸杞子各5錢,生薑5片,先熬成藥汁,鯉魚1尾(約500克,去鱗片、去內臟,洗淨),一起放陶瓷鍋或砂鍋內,加水適量,煮1小時,飯前空腹吃魚喝湯。

 

★氣滯型

平日常常胸脅脹滿,氣逆不舒,肢體腫脹,小便不暢,孕後3、4個月,先由腳腫,漸及腿,隨按隨起者,為氣滯;治療原則為理氣行滯,佐以健脾化濕安胎。

 

中醫處方:可用天仙藤散合四苓散。用天仙藤1兩,香附、番木瓜、紫蘇葉各3錢,陳皮、烏藥各2錢,炙甘草1.5錢,生薑2片。可煎煮濃稠當藥喝,也可再稀釋當茶飲。

飲食療法:

1.用以上藥材煎煮當汁熬煮鯉魚1尾,再加冬瓜100克,煮熟當湯喝。

2.用以上藥材煎煮當汁熬煮鯽魚1尾,再加赤小豆2兩慢火煮熟,吃魚、豆,喝湯。

 

媽咪水腫時宜吃與不宜吃食物

陳威達主任指出,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孕期水腫,都須從飲食中做改善,增加蛋白質的攝入,以提高血漿中白蛋白含量,改變膠體滲透壓,才能將組織裡的水分帶回到血液中。以下列出一些宜吃與不宜吃的食物。

 

宜吃食物

孕期應注重營養的合理搭配,應多喝水,多吃富含鐵、葉酸等健康食物。如果水腫嚴重,則可吃些利尿消腫的食物,如红豆水、冬瓜鲤魚湯(清湯不加精製鹽)以及番木瓜,因為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著赤小豆(紅豆)粥,利小便,消水腫;番木瓜治濕痺腳氣;而冬瓜則在《食療本草》記載連皮燉湯可以利尿去濕。

 

此外,也可適時適量吃些富含鉀的食物,例如梨、香蕉等新鮮水果;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草莓、檸檬等水果和各種黃綠蔬菜;以及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猪肉、花生等。不過吃水果則要適量,因為有的水果甜份高,吃太多反而會變胖,孕媽咪需注意。

 

不宜吃食物

水腫者應少吃寒涼食物,古書有記載孕婦不宜食用薏仁,而甘草容易使水分及鈉離子貯留也不宜吃,另外,應減少精緻食鹽及含鈉食品的進食量,少食鹹菜,以減少水鈉瀦留。

 

還有煙燻食物例如:魷魚絲、牛肉乾、豬肉乾,以及醃製的食物如:泡菜、鹹蛋、鹹魚等都盡量不要吃,因為這兩類食物中含有過多的鹽分,以及其他不利於孕婦健康的成分。

 

嚴重水腫對懷孕生產的影響

正常的水腫只要適度的保養就可改善狀況,不過唐定太醫師表示,若是孕婦本身有高血壓問題,再發生全身性的嚴重水腫、尿蛋白等症狀,就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此病若症狀嚴重,除了會造成孕媽咪的腎臟病變、肝功能指數升高、血壓升得更高、視力出現雙影模糊外,在生產過程中還有可能出現凝血不全、大出血或中風等危險。

 

一旦被診斷為妊娠毒血症,會先請孕婦從日常生活飲食來改善高血壓與尿蛋白的狀況,希望將一天的總鹽量控制在3至5克內來降低血壓。飲食控制觀察1個月左右,若沒有效果才會評估是否要用藥。

 

妊娠毒血症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生產,胎兒生出後妊娠毒血症很快就會緩解,血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水腫也會消失,所以醫師會觀察孕婦的情況,如果妊娠毒血症危及母體生命,在懷孕已滿28週的情形下,可以考慮提早生產。

 

試試穴道按摩舒緩症狀

水腫的按摩穴道為陰陵泉、足三里、陷谷、脾俞、腎俞。若孕媽咪的水腫屬於偏水者(也就是前述的脆腳),再加上水分、復溜兩個穴位。若孕媽咪的水腫屬於偏氣者(也就是前述的皺腳),再加上太衝、氣海、三焦俞三個穴位。

 

另外,建議在做穴道按摩前,先做10到20分鐘的溫熱水足浴,讓下肢血液循環順暢後再開始按摩。按摩時力道要輕柔,每個穴位約按個2分鐘左右即可。






《Mami Home媽咪窩》.
2011年/7月號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訣竅幫助準爸爸更了解孕媽咪

你是正等待老婆懷孕的老公,還是已經在照護孕媽咪的準爸爸呢?心情如何?在享受喜悅心情的同時,內心是否也有些焦慮不安?

如何照顧可讓孕媽咪感到安心,得到舒適感?其實讓孕媽咪保持心情愉快是不二法門!準爸爸的耐心陪伴是孕媽咪最想要的關愛方式。 

1.陪同一起去產檢
產檢是為了了解胎兒的發育狀況(頭圍、手長、腳長和心跳聲等等)是否正常,可以直接從超音波顯示的畫面看到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情形,是在睡覺還是正在手舞足蹈,或是正對著你微笑打招呼呢!如果爸爸平日上班較忙碌,可以選擇假日陪同去產檢,與老婆一起感受這美妙、驚喜的時刻。

2.耐心傾聽與包容
懷孕期間的女人,無論生理與心理都有很大的變化,情緒也相對起伏不定,也許看在準爸爸的眼裡,無法感同身受,但她很需要你的關愛去度過每一階段的改變。即使是摸摸她的肚子或對寶寶說說話,孕媽咪都會因為你的參與和關懷感到很安心,同時亦可培養準備當「父親」的角色。若遇孕媽咪情緒不穩定時,試著耐心傾聽,有時她只是想宣洩壓力與不適而已。

3.分擔做家務
初期胎兒的狀況會較不穩定,請讓孕媽咪不要提重物或太勞累,所以分擔家務是很貼心的作法,不過記得向她說出口唷!這麼做可讓她深刻感受到你的用心與分擔的意願,例如:「垃圾我來倒嘛」、「衣服我來洗呀」、「地板我來擦就好」等等,其「主動」幫忙是很實際的行動力。

4.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胎教
在孕期約20週左右,寶寶開始可以聽到媽媽以及外界的聲音。孕媽咪可聆聽讓自己可以放鬆或愉悅的音樂,偶而向寶寶敘說為什麼這音樂讓妳開心,例如:「這是爸比求婚時唱給媽咪聽的歌,所以現在有了你喔…」與寶寶建立互動。

爸爸也可對寶寶說:「我是爸爸」、「爸爸下班回來了」、「今天有沒有乖乖」讓他熟悉你的聲音,感受你的關愛,同時也讓媽咪體會你的參與感。

5. 孕媽咪懷孕中期的身體變化
從孕期20週左右開始,媽咪會開始出現肚子脹硬、腰痛、腿部浮腫或抽筋等等,這些狀況也是寶寶在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凡事不要太勉強自己。

爸爸可以適時為媽咪按摩,舒緩腿部浮腫。尤其是當媽咪大聲嚷嚷:我腳抽筋了!!!爸爸千萬別嚇到,記得立即放下手邊的事物,替她按摩舒緩。

6.即將迎接寶寶誕生的懷孕後期
越到懷孕後期媽咪的肚子越來越大,不方便自己穿鞋子,爸爸可以貼心準備容易穿脫的鞋;晚上睡覺時可能會不容易翻身,就需爸爸協助;為了讓分娩較順利,爸爸可以陪媽咪散散步。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文章標籤

雅蓉媽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